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尝试
2015-05-30马亚林
马亚林
【摘要】: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掌握和理解、教师感到难以处理的内容,而大部分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通常是教学的重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老师的教育水平也是一个突破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中要突破难点,教师应主要从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去寻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排除。值得注意是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也是教学重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难点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要克服难点,必先找出“病因”,方能“对症下药”。一般说来,难点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前概念的干扰
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前,就是根据自身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微观事物和宏观现象形成的一种看法。它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着较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前概念反映的不是现象的本质,那就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例如,在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经验观察到,一辆静止的车子,用力推它以后就动了,停止施力,车子就会停下来。那么学生就会想到运动的物体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表面现象严重的干扰了学生对物理学中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又如,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轮船、木块、篮球等物体能浮在水面上,从而认识到物体受到浮力,而对在水中下沉的石头、铁块也受到浮力就很难理解。
2、概念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中抽象出来的,部分概念比较简单易懂,学生又有生活上的实践经验或体会,较容易接受,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再加上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让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初中物理中关于静电学的知识,学生对摩擦起电的现象非常熟悉,对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却很难理解,其原因是电荷太小,学生看不见。由于对电荷概念很难接受,导致对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更难理解。进而对后面学习磁场更加难以理解。
3、知识的负迁移
根据心理学理论: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方法等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起干扰或阻碍作用,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让学习产生了困难,这种现象叫负迁移。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相似知识的辩别越来越困难。例如,课本中先讲固体压强,并学习了压强公式P=F/S,后讲液体压强,学习了公式:P=ρg h,再讲气体的压强,学生往往认为P=F/S公式只适用于固体压强计算,而不适用于液体、气体。由于受重力知识的影响,学生往往把重力、压力、质量等同。又如,受温度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把热量和温度看为一致。
二、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
发现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弄清了难点的形成原因后,就应该研究如何突破难点的方法。我认为突破难点一般有以下一些方法:
1、恰当地运用比喻和类比
从心理角度来看,初中生是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概念抽象,难以用直接实验方法来加强感性,且学生又未充分具备学习基础的教学难点,往往可以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例如,初中电流概念的教学,先用水量类比电量,再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流强弱类比电流强度。关于电压概念的教学,可用水压类比电压,水压是形成水流的条件,而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值得指明的是,在运用比喻或類比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概念后,应指出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本质,说明它们的区别。
2、选题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巩固和理解、掌握常用的一种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反而还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学生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较大促进,对培养兴趣,对打好基础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和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着深入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要专门找这样的习题来加以练习,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编写习题。选题并不要求运算多复杂,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较强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快速的攻克每个重、难点的问题让其完全理解。
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敢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讲物理概念时,应着重讲清它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进行密度、比热、电阻等几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教学时,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外,应着重强调其物理意义。它们都是反映物质的某种特性,在物质种类确定后,密度、比热就确定了,而与物质的体积、质量等因素无关,当某段导体确定后,该导体的电阻就已确定,而与它是否通电、与电流的大小、电压的大小均无关。在进行温度、热量、内能等概念教学时,应强调它们之间本质区别和联系。学无定法,教无定方,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就会找到更好、更科学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4、加强实验,丰富感性,排除前概念干扰
丰富感性认识是防止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和实验。就是要求教师注重课堂小实验(实验、模型、图示、实物等),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制做一些有趣实验(包括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让生活中的小趣事实摆在他们的面前。
5、讲究方法,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于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如场强、电容、电阻),其原因而只是注意了数学形式,忽视了其物理意义。这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义的,我们就以此为例,进行类比,加以深其理解。
物理学中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死记硬背太费神了,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锁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南海波,初中物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尝试,科技视界【J】,2015(02)
2、谢伟雄,物理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探索与实践,吉林教育【J】,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