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2015-05-30屠康潘磊庆徐苗

大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建设方案课程群高校

屠康 潘磊庆 徐苗

[摘 要]课程群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开展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打破教学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使得部分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得到更新,实现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应,这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群的建设还缺乏理论指导,课程的整合多以教学和实验内容为主,主要是减少重复,加强农产食品贮藏加工与品质安全控制的融合,突出畜禽产品、果蔬产品、食品发酵加工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关键词]课程群 高校 目标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7-03

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1]在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的大环境下,课程群建设成为近几年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开展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打破教学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使得部分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得到更新,实现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应,这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课程群建设的作用

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它属于中微层面的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具有以下作用。

(一)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群的组建需要相应教师共同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在知识体系框架范围内对具有共性的知识进行整合,这种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既加强了师资力量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不断地共同研究探讨,有利于加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知识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又为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长期保证。教师们在打破课程壁垒的统一知识体系中各尽其长[2],充分为大课程的不断完善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十分有利于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进而转化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课程资源的非重复利用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一些产物如精品教材、课程网络资源等不会轻易流失,极大促进了课程群建设不间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而这些教学资源转变为成果的实质性优化都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生的竞争力

适应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是课程群建设中的重要目标,如果教学中不加以创新,不与时俱进,僵硬地将陈旧、过时的知识一味地灌输给渴望学习真本领的学生,很难满足这一目标。[3]课程群的建设顺应这一需求,在课程知识中不仅仅完善融合多门课程新鲜的知识内容,还加入了充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实践模块。目前,学生的素质已不仅仅由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所评判,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也要不断加强。[4]课程群的平台和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融合以及教师团队的创新协作,共同为学生广泛素质培养提供优质的土壤,学生在系统的知识学习中,既充分掌握了形象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加强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自己的将来夯实了基础。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践

笔者所在的食品科技学院下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3个系,对应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他两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本科教学同时配有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学实验中心和生物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相关专业教师按照专业教授课程,但有交叉和重叠。这样就造成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复,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效率提出了意见。基于此,我们尝试开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课程群的建设,这对于提高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宽基础上的专业技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围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整合建设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拥有社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因此,课程群的建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1.课程的有机融合

根据所开设课程间的横向相关性和纵向传承性,对现有课程进行客观有效的知识体系整合。对于陈旧、过时的学习内容,予以删除并重新修订;对于各门课程之间相互交叉重复的内容,在体系结构内进行深化,使课程之间层层递进,由浅及精,充分提高课程进行的效率,特别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上下游的关系,进行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的系统整合,并适当地添加适应当前学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知识内容,加以融合,形成最优化的课程知识体系。

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为例,食品科学工程和食品质量安全这两个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一些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较强。食品科学工程的食品化学、食品添加剂学和食品营养与化学对于食品中的淀粉糊化和老化这个知识点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对该知识点从性质、结构和口感风味再到安全性、营养性各方面进行整合,该知识点可以由简及精,逐步深入,由书本理论知识而深入实验实践,让学生们更为全面有效地了解学习并系统地掌握它。而食品质量安全的仪器分析和有机分析这两门课程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气、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的研究分析,可以对两门课程中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整合,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简单介绍学习并充分掌握,具体到有机分析课程中进行应用测量分析,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加以课程间知识体系的融合,充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2.课程群的模块分解,突出就业或考研导向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的框架分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其中拓展教育可以跨专业,全部为选修课,同时提出考研建议选修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具有必修、选修和课外必读选读课程;而在专业教育中分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综合实践四个必修环节,这是核心课程群。学生们可以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这样不仅保证了核心知识,还将课程群分解,适应不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发展选择。

食品专业课程的开展中,为了适应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可以适当开设自由选择的课程模块,让学生们可以有取向性的选择课程选修模块。不同专业领域课程模块可包含乳产品加工模块、肉产品加工模块、果蔬加工模块、酿造发酵模块等。各模块开设更为专业实用的课程,并建立相应实习基地,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充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5]对于有志考研的学生,规定必须选修一到两个模块内的难度较大的课程与训练,例如: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包括实验),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RT项目)等。

备课的时候,课程相近的老师可以集体备课,打破不同课程间的框架束缚,深入探究,充分满足开展教学的各方面需求。例如:对于农产加工(植物原料),可以从“原料学—食品机械—加工工艺—食品工厂设计”这样一条路线进行备课;对于特色与优势的肉品加工、质量与安全控制模块,可以类似的从“畜产品原料学—畜产品加工—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角度备课,学生选择此模块后可以较完整地掌握肉品加工知识。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群内容的设计应遵循学科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应充分体现该学科的发展规律、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南京农业大学的食品科技学院,在肉品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酿造发酵、食品安全检测等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通过课程群这个基础平台的搭建,可以突出特色与优势,加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在大学二、三年级,组织学生参加“江苏高校食品论坛”、学校的“明日工程师”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开发新产品,提出研发和产品营销推广思路,以团队的形式,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对于参加国家、省、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根据其结题成果,在保研、就业时给予推荐。在大四学年,我们只在上学期开设了必修课(4.5学分)和选修课(6.0学分),并开放毕业论文或设计选题,使其尽早进入毕业选题。鉴于就业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学生毕业实习,鼓励学生进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先后与中粮集团、雨润集团、康师傅、江苏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洋河集团、今世缘酒业集团、南京桂花鸭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卫岗奶业集团等建立实习基地,推进双导师毕业论文(设计)。对有志继续深造的学生,我们重视科研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科方向设计实验项目,将实验教学从各门课程中抽离、整合到课程群主干课程中,以综合大实验(有时集中一周实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开设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训练阅读文献资料、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热点、写作的能力,为今后进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

为了能及时了解课程群建设的质量和实施情况,学校还需对课程群的建设进行系统评估,因此,建立一个详细的评估体系也是课程群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建立课程群的评估体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群进行阶段性的检查,二是建立评估体系,根据检查结果的反馈数据对课程群的建设评分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在评估系统的监督下,充分保证课程群系统的高效运转和实施。[6]

课程群的检查可以是定期阶段性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合理设立期中检查和终期检查。在期中检查时以网络评价与听课的形式,由学生意见、教学督导、教师代表意见等广泛意见组成,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而在终期检查验收时可以通过建立的评估体系进行合理评分并对课程群加以评价或验收,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发挥课程群的效能。在评估体系中,各类评估指标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加以确定,一般来说,评估体系的框架与课程群的建设框架结构基本相似,一些主要的评估指标如课程改革、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课程管理和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很详细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相应更为具体的评估指标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订,确保课程群建设评估的质量,充分保障课程群建设的高效实施,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课程群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其运行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群的建设还缺乏理论指导,课程的整合多以教学和实验内容为主,主要是减少重复,加强农产食品贮藏加工与品质安全控制的融合,突出畜禽产品、果蔬产品、食品发酵加工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在教学中,仍然存在各课程衔接性和渗透性不足,实践水平与企业要求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完善和提高。

[ 注 释 ]

[1] 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39-141.

[2] 王俊.当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14-15.

[3] 张剑,李梦琴,冯勤,艾志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50-52.

[4] 张轶,任海伟,赵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4):81-83.

[5] 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6]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25-27.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建设方案课程群高校
节约型高校建设初探
宝德学院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建设方案研究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贵州机顶盒综合网管系统建设方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