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咨询保障体系 促进高校个性化教育发展
2015-05-30姚瑶
姚瑶
[摘 要]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学存在密切深远的联系,将心理咨询应用到个性化教育活动中去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可以对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可行性、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阐释构建心理咨询保障体系可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个性发展、潜能激发、自我价值实现提供支持和服务,对于个性化教育深入推进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高校心理咨询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22-03
一、高校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可行性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理念,是对当前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它主张正视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发掘个体的潜能,促进人才成长进步。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性化教育起步虽晚,但自上而下高度重视,近年来开拓思路,创新途径,创造条件,在教育实践中,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成果显著。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为国家各个行业输送储备人才的重要机构,人才质量、创新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高校个性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从源头抓起,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个体,尊重个体,将“心育”放在教育的首个环节。
个性化教育与心理学存在密切深远的联系。西方心理学家为个性心理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来教育家们将心理个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逐渐成为西方个性化教育实证研究的主流。换言之,个性化教育的衍生是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个性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个性化教育的推进、发展需要心理学理论、技能提供支持和服务,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深入了解个体心理和个体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为施教者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协助受教者维护、增进身心健康,分析自我,发展自我,了解需求,激发潜能。
科学构建心理咨询保障体系为促进高校个性化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心理咨询是个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校心理咨询沿用的是狭义的“心理咨询”概念,即不包括“心理治疗”等医学模式的非标准化的、非临床、非治疗的咨询模式,而是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能,通过价值干预让咨询对象做出判断和行为,从而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高校心理咨询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咨询为主,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心理咨询和个性化教育虽然分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两大范畴,各具独特性,但二者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为了帮助个体解决成长的认识问题,进而培育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二者都必须遵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待学生尊重、诚恳、友爱、耐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人生。
另外,从个性化教育角度来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理想追求通常是和心理问题混杂在一起的,关于成长的苦恼、价值的判断、信念的追求诸如此类的问题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心理因素。心理是行动的指南,行动要受到心理的影响和制约。积极的心理品质自然而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从而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因此,在个性化教育的活动中,需要构建心理咨询的保障体系,需要教育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
二、个性化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对象范围狭窄,造成心理教育资源浪费
个性化教育的宗旨是提供“合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潜能的发展。心理咨询作为了解个性心理的途径,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以往,谈到心理咨询的群体,人们往往认为一定是心理有障碍的人,心理咨询室更是大学生们避之不及的场所,这是一种狭隘的见解,更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不明确,会造成心理教育资源浪费,对于人才培养也会造成阻滞。笔者所在的学院2014年因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人数为0.14%,是近五年来比例最高的一年,其中二人患有中度抑郁症,一人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换个角度,将近99%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但是,同年,笔者所在学院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幸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却令人诧异。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超过30%的学生感受不到幸福,其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生活迷茫、目标缺失是缺乏幸福感的“罪魁祸首”。深入分析,缺乏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计划目标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更引人深思的是,这些潜在的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没有受到学生本人和教师的关注,学生本人不清楚发展性问题求解的途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知识和能力,高校心理咨询在面向大部分学生发展性问题方面的作用缺失。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必须定位明确,面向广大学生群体,而不是仅限于极少数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以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适应大学生活、健全人格品质、丰富精神生活为目标,充分发掘各自的潜能,实现个性化教育。
(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连贯性和层次性,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都不成熟,没有形成覆盖面广、连贯性强、层次分明、有针对性的特色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更不利于个性化教育工作在高校的深入开展。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工作内容主要是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心理预警学生约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情况,大一新生入学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预警分级,给予重点关注,进行约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大部分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在30学时左右,课程内容为心理健康的普及性知识,以及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但大一结束后再无其他相关支撑课程。大二至大四的学生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恋爱心理、就业压力方面存在问题,但学校能够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却少之又少。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亟待把以前内容单一的心理问题咨询转变为成长与发展咨询、学业咨询、人际关系咨询、就业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内容相结合的专项咨询,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预防心理问题,认清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鼓励广大学生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的构建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我国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原则和培养目标,亟待构建一套既适应我国个性化教育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广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
(一)健全与加强心理咨询三级管理网络
构建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首先要健全与加强组织管理,形成分工明确、层次鲜明、重点突出、资源配置合理的心理咨询网络。第一,学校支持,领导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将心理咨询应用于个性化教育工作中,将直接影响学校个性化教育的成效。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能够为心理咨询工作所需的经费、场地、人员提供保障;能够为咨询人员专业督导提供指导,同时为咨询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更有利于在个性化教育工作过程中,调整心理咨询的工作安排。第二,打造业务强、素质高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心理咨询机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核心部门,负责全校学生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负责各学院心理信息站成员和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反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负责对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负责举办相关讲座和系列活动。心理咨询人员面对的问题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有的是心理障碍问题,有的是发展性问题,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具备极高的人格品质和专业素质,既要有爱心、有耐心地提供专业指导,协助学生采取决策,又要从专业的角度,对产生的问题加以分辨。第三,发挥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兼职教师的支持协助作用。心理咨询的网络是自上而下构建而成的,如果说领导管理是金字塔的塔尖,那么二级学院的心理信息员和兼职教师就是金字塔底坚韧的磐石。心理信息员一般由班级主要学生干部担任,经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培训,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重点关注心理预警学生,收集学生常见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心理兼职教师由经过心理咨询培训的专职辅导员担任,他们能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活动、开设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育”的目的。总之,这种三级管理网络的形成,更有利于心理咨询面向全体学生,覆盖面广,问题发现及时,咨询服务针对性强,有利于特色专项咨询服务的形成。
(二)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创造心理咨询良好条件
所谓心理环境,由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心理环境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学习风气、人际关系、评价体系等。积极的心理环境,会使人心情平静、愉悦,利于身心健康的维护,易于激发个体更大的潜能。因此,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构建高校心理咨询保障体系意义深远。针对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存有的偏见和误解,高校应开展广泛、深入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活动。比如,通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和团体辅导比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14年先后举办“关爱你我,拥抱幸福”和“励志青春”心理健康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自尊自爱,关爱他人,成长成才。同时,重视团体辅导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各班级团辅活动开展,引导参与者打破陌生感、消除隔阂,加深同窗情谊,加强班级凝聚力。另外,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系统地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职化建设
随着大学生心理咨询、发展性咨询的需求的增多,高校心理咨询人才紧缺已成为普遍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职化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内,很多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是半路出家,而心理咨询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对心理咨询人员的道德品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须做好心理咨询队伍的梯队建设,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定期输送咨询人员外出学习,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保障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进行。另外,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兼职教师和不从事咨询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也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掌握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恰当地使用相关的技术,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的效率,更能帮助学生管理人员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德育不能化解的心理问题,可以介绍学生到更高级别的心理咨询人员那里,接受更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化的指导与培训,可以促使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更能得心应手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展性问题,促进高校心育、德育、个性化教育工作的进步。
总的来说,将心理咨询应用到个性化教育工作中去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构建心理咨询保障体系,形成立体化的组织管理网络,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专业化、专职化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个性发展、潜能激发、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支持和服务,促进个性化教育的深入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锋.构建心理咨询模式,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J].教育探索,2007(3):100-101.
[2] 季丹丹,郝乐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7):37-39.
[3] 刘蓉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构建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41-42.
[4] 沈超.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