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师院校师德素养培育的发展研究

2015-05-30苏美莉

大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研究

苏美莉

[摘 要]师德素养培育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的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深入发展,高师院校师德素养培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不断创新。师德素养是指在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背景下,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与品行修养,既包括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教师道德意识,也包括由高尚情操外化的教师道德行为。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素养培育有两个特点:职前性和定向性,内容的多重性。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专业化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新形势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师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师德素养培育更多的内涵。

[关键词]高师院校 师德素养培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83-03

近20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实施,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焕然一新的阶段。社会转型与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涵,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愈加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思想道德观念的变革,使教师从陈旧的道德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效增强了其以身立教的历史责任感和言传身教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师德建设。高师院校师德教育是国家、社会和教师职业的要求。

1999年,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教师的道德素养要求;2002年,教育部会同多家教育机构共同举办了“中国师德建设论坛”;2005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明确提出现时期教师师德教育内容和发展方向,提出对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指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目标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准则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重点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与此同时,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1]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强调:“师者,人之模范也,好老师不仅仅首先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更深层次而言,师德是深厚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文化品性的高度体现,师德一方面需要教育培养,另一方面更需要老师的自我修养。”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更进一步分析了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素质教师的教育机构,从学术论文的探讨,到有意识地把师德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中培训,使师德教育不断发展。

一、师德素养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指教师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的总和。从道义的角度而言,它规定了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以怎样的思想、态度、情感、行为和作风去对待学生、家长、同行等,去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职尽责。师德不仅仅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特殊道德要求,它还是调整教师与教育事业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以及教师与自身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特殊体现,是对一般的职业道德的超越。师德涵盖面广泛,不仅涵盖了职业道德所辖范围,还渗透到教师公德和私德中。

关于师德素养的定义,国内学者黄娅雯认为,师德素养是指教师个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分别在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两个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境界[2];贺金兰认为,师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驱动力[3];王晓香认为,教师的师德素养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因素对人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师德素养同时也是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情操[4];高建忠认为,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教师的师德内涵要具备四方面的内容: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和完善的人格魅力。[5]

本文在综合各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将“师德素养”界定为:在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背景下,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与品行修养,既包括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教师道德意识,也包括由高尚情操外化的教师道德行为。

一方面,作为职业行为的心理基础,教师道德意识是指对教师职业的感性、理性认识及态度,教师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若是反映在教师道德认知上,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向往和崇拜、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感、对教师岗位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若是反映在道德情感上,则是对莘莘学子的真挚感情和竭诚帮助;若是反映在道德信念上,则是对教育工作的坚定信念和投身教育的意志,并且自觉地进行反思,通过“修身”、“内省”,克服消极情感,提升道德觉悟和道德境界。

另一方面,由高尚情操外化的教师道德行为比其他职业道德行为有着更为突出的典范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面对有情感、有个性的新时代青年学子,言传身教比字字传授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甚至日常着装,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向学生传递复杂多样的内涵信息,进而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追求具有高尚情操的品格,更要在行为表现上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发挥“以身立教”的作用。

二、高师院校师德素养培育的特征和要求

师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它是由多元教育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各类师资培训机构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完成的。师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品德品性,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进而有效地辐射和带动社会文明建设活动。它的对象除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在职教师外,还有广大师范院校以及非师院校有意向从事教育事业的所有学生,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十分注重内化与养成相结合。[6]本文所研究的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培育是指高等师范院校遵照社会舆论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标准和要求,从而面向高师院校师范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不断内化职业道德要求,并逐步外化为自觉的本体行为,承担为人师表的责任,履行教育事业的义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性。

作为隐形的职业道德教育,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素养培育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职前性和定向性,其次是内容的多重性。由于培育的对象是接受师范技能专业训练的学生,也是未来的教师,所以隐形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专业道德要求的主旨是通过解决“知”、“情”、“意”的问题,不断提高师范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师德行为,通过这样的衔接过渡,使其走上教师岗位后,逐步养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三、当代师德素养培育内涵的新进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专业化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新形势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师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师德素养培育更多的内涵。

教育界将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解为: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教师教育机构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宏、微观理论,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阶段的教育进行全程的规划与设计,打通和融合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在职教师的培训通道,建立起教师在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相互之间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7]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教师教育不仅要提升办学的层次,还要提高教育的水平,这就必须改变传统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分离的状态,要全面实现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8]在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师德素养培育应包括以下新内涵:为准教师进行隐形职业道德教育,使其逐步形成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道德意识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能力。

教师专业化一直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专业”既指学科专业性,也指教育专业性。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业界对教师专业道德的确立也愈加规范。有学者认为:“专业道德是指各行各业的职业群体为了更好地履行所在职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为了维护职业的声誉,从而制定约束自己行为规范的一套受到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9]另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够在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在自己所属的专业领域里能够恰如其分地行使自身的专业权利来完成自己的专业职责与专业使命,从而使专业服务的对象能够得到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的一整套理论标准与规范。[10]教师专业化作为一个发展的概念,所需匹配的师德素养还应包括为学生服务的专业意识、爱岗敬业的专业使命、诲人不倦的专业品质、为人师表的专业形象和拥有自主观念与行为的专业主体。

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进我国人才培养的一项具有全局性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对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作为教师,不仅“要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即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师不仅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更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准则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在教育工作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做到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11]温家宝总理也曾经说过:“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旨在通过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作为素质教育关键执行者的教师,其角色定位和职业道德水平至关重要。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师德素养培育,还应该包括以下新内容: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范生,使其具有追求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在实践中开拓进取、敢于超越,不断探索出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育具有以人文本的育人观的师范生,使其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培育具有平等和谐的师生观的师范生,使其在未来致力于建立平等的对话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机制下,真正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人。

教师作为一份特殊的职业,既要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作为职业的立足之本,更要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职业的核心内涵,以终身学习作为职业的发展要求。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如果仅仅掌握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那么在岗位匹配和职业发展上是捉襟见肘的。除了具备专业素养,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师德素养,因此师德素养培育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的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 注 释 ]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2005.

[2] 黄娅雯.浅谈现代教师的师德素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12.

[3] 贺金兰.提高高校教师师德素养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9(3):104-106.

[4] 王晓香.新形势下提升师德素养的探讨[J].教师发展课堂,2007(1):17-18.

[5] 高建忠,任中云.浅谈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师德素养[J].神州教育,2011(29):34-35.

[6] 房敏.浅议开展师德教育的一般性原则[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3):261-262.

[7] 贺春湘.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7.

[8] 周南照,等.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

[9] 蔡辰梅,刘刚.论确立教师专业道德的意义和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2007(l0):57-58.

[10] 檀传宝.教育劳动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7(3):10.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