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歌舞海外传播的特色
2015-05-30杨国栋
杨国栋
这些年,福建省地方戏曲、音乐舞蹈、电视晚会等频频在世界上近3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现场观众累计近70万人次,通过中外电视直播或录播的受众高达10亿人次,在海内外特别是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产生了强烈反响。2014年5月20日,由福建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丝海梦寻》大型舞剧,精彩献演在上海举办的“亚信峰会”,获得观赏者满堂喝彩。2015年2月上旬,他们将《丝海梦寻》“跳”进了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来自俄罗斯,英国、西班牙等安理会成员国的100多位使节,有关国际组织代表,联合国秘书处官员,华侨华人等2000多人观看了演出。2015年4月下旬,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丝海梦寻》大型舞剧又在法国和比利时演出,联合国官员和英美法德俄澳等国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华侨华人等1200多人观看了演出,再次获得成功。
1.挖掘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注入民俗地域风情。福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福建人“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和包容心态,使得福建拥有古闽文化、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朱熹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海洋文化、信俗文化、华侨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形成了多元、多样文化并存的格局。福建的“南音”被称之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福建的地方戏剧多达26种,全国第二,仅次于山西。挖掘地方文化戏剧和歌舞资源,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特色的歌舞剧,一直是福建文艺业界创作者和演出者秉承的理念和传统。
福建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丝海箫音》,就是通过挖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创作的。舞剧描述了闽南水手阿海同妻子桐花及波斯商人哈马迪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凄婉故事。早在1992年,描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丝海箫音》,在沈阳举行的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中就获得优秀剧目奖、演出奖、优秀作曲奖、舞美和服装设计奖等。1993年又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之后,该剧组赴香港参加“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表演,好评如潮。继而,他们又接受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的邀请,在新加坡黄金剧场演出。20年来,《丝海箫音》在海内外演出600多场。演职人员用精湛的肢体语言和优美的音乐旋律,将古今“海丝”穿越连通,大获成功。
2.利用闽台文化交流优势,打造歌舞视听盛宴。由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龙岩市人民政府联合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台湾苗栗县政府等两岸有关方面共同主办,福建海峡电视台和台湾苗栗县政府文化观光局共同承办的《客家之歌》大型电视晚会,先后四次在台湾苗栗和马来西亚成功举办。晚会在极大地注入客家文化的同时,依据现代歌舞和视听的特点,加大现代声光元素,引起了海内外客家族群,尤其是台湾闽籍客家乡亲的热情关注。在台湾演出时,闽籍客家乡亲、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特意安排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会见大陆主办方一行,对两岸合办“客家之歌”晚会,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做法表示赞赏。
主办者很注重传播,借助现代的传播技术,充分利用视网报刊的联动影响,把晚会多角度呈现给受众。《客家之歌》晚会一届比一届办得成功,把客家人艰苦奋斗、爱乡爱国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已成为客家文化的闪亮品牌。
3.不断拓展深化主题意蕴,持续打造文化品牌。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往往是两岸艺人联袂表演的良佳日子。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中华文化联谊会、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梅兰芳艺术基金会、台湾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福建海峡卫视牵头承办的“海峡梨园情·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在福建、北京和台湾轮流举办。“海峡梨园情”晚会第二次在台湾举办时,来自两岸的重量级京剧名角、书法名家、顶尖乐团联袂登台,一展京韵之大美,齐抒国粹之雅韵。这场音乐会因有中国首部大型诗词书法主题京剧交响乐组曲《翰墨京韵》的首演而备受台湾民众喜爱。主办者开创性地融汇诗、书、乐三种中国古典艺术精粹,采用京昆交响音乐会的表现形式,与源于西方的交响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演出曲目均为原创,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新创作的京昆组歌《梅兰竹菊》、《四大美人》、《风流铭》和交响序曲《京韵》、京胡协奏曲《京华气韵》、书法交响《翰墨京韵》,曲曲动听,声声传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也是中西艺术合璧的唯美演绎。众多海内外新闻媒体高度关注这场晚会,很多媒体面向全球播出,全球收视人数达1亿多。
由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中华文化联谊会、台湾台中市政府、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台中大甲镇澜宫董事会共同主办,福建海峡卫视、台中市文化局共同承办的《妈祖之光》大型电视晚会,先后8年11次在台湾成功上演,累计现场观众近30万人次。在社会影响、品牌打造、宣传效果等方面均实现新的突破,从“破冰之旅”到“家喻户晓”,从“我要办”到“邀我办”,在做台湾人民工作方面产生了面对面的积极成效。晚会通过数十家海内外电视媒体向全球直播,社会反响热烈,佳评如潮,经过持续打造,早已成为品牌。妈祖信俗发源于福建莆田湄洲。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广电集团和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充分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强力将“妈祖之光”电视晚会打造成最享盛誉的品牌活动,投入巨资先后在台北、台中、台南、南投、彰化、新竹等地持续隆重上演。2011年底,“妈祖之光”大型系列电视晚会当选全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十周年优秀节目,成为福建省唯一荣获该殊荣的品牌项目。
4.主动融入世界艺术潮流,不断加强域外交流。南非被称为“彩虹之国”。以“闽韵流芳”为标题的文艺节目,犹如跨越长空的彩虹飞临南非。福建艺术团本着主动融入世界艺术潮流的旨意,曾多次参加南非格雷厄姆斯敦艺术节,将富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献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艺术团体。杂技惊险、舞蹈曼妙、魔术诙谐、歌唱嘹亮,多次收获满堂喝彩。福建艺术团一个小时的专场演出,成为格雷厄姆斯顿艺术节闭幕式当天演出的压轴大戏。南非全国42所学校的800多名学生,用尖叫和口哨声表达他们对远道而来的中国文化使者的欢迎之情。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文化参赞尹亚利专门到福建艺术团表达他对福建艺术家们所演节目的赞赏。
格雷厄姆斯敦毗邻南非重要港口城市伊丽莎白港。遥想当年,福建的船队远航南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同域外进行经贸交易,也会进入这个伊丽莎白港停泊。现在的文化艺术之旅,来到格雷厄姆斯敦进行艺术的交流切磋和表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充满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甚至空气中都荡漾着美妙的旋律。城邦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艺术节举办期间五花八门的海报或资讯。目前,能够举办国际性艺术节的小城镇,全世界只有两个,一个是英国爱丁堡,那里的戏剧节目闻名遐迩;另一个就是南非的格雷厄姆斯敦,遍及小城镇各个角落的数百场文化艺术活动,仿佛一道道鲜美的艺术盛宴,使这里成为南非国家艺术节的舞台。福建的艺术团队,多次参加过英国爱丁堡和南非格雷厄姆斯敦的艺术节,通过海上文化艺术之路,将丰富多彩、底蕴厚重、光芒四射的中华文化和瑰丽艺术传播到域外,让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民族,分享中华文化和中华艺术的神奇魅力。
南非国家艺术节影响力辐射整个非洲。这与南非文化的包容和开放不无关联,此外,跟艺术节的运作方式也有关系。他们走的是一条政府支持、民间承办的路子,主要的资金来源是“1820基金会”。资助者包括南非民间企业家、福利彩票等。2013年7月火热的日子里,福建艺术团来此演出,先后有15万人次前来观看。美国、法国、英国、挪威、巴西、瑞典和中国的12个国家地区艺术团共4500多名演员来到这里献艺。包括音乐会、话剧、歌剧、舞蹈、爵士乐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多达500多场。福建艺术团忝列其间,表明了福建艺术团队的实力,也体现了福建与南非、中国与非洲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密切关系的艺术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