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2015-05-30李顺香

东方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整治环境保护农民

李顺香

农村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当前,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农村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污染也在日益严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环境保护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改善农村面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召开了首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个重要的位置。同时,国务院转发环保部等八部委《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农村环境现状

1.农村“两污”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跺、畜禽乱跑”是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在集镇及村庄结合部,“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白色污染严重,有的垃圾难以及时清运,部分乡镇道路两侧还能见到暴露垃圾,废品收购点没有围挡。少数乡镇秸秆乱抛现象比较严重,秸秆仍然堆在田头、沟渠边,影响沟渠正常排灌功能。河塘水面漂浮物清理不彻底,河道、沟渠、水塘坡面还有积存垃圾或杂物堆放,国、省、乡、村道路两侧路边沟、田间渠道、水塘淤积比较严重。

2.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逐年增多,秸秆综合利用率水平低、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使得农村土壤污染及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布局普遍不合理,多数依水而建,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形成黑臭水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因素制约,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造成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清运设施设备不足,垃圾无法做到及时清运处置。

4.村民环保意识淡薄,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群众由于长期生活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乡村,对环保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导致农村群众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认为环境保护只是政府行为,与自己无关,完全依赖政府,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与维护缺乏制度,使得已建成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综合整治项目没能从分发挥其效能作用。

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农村环境保护力量薄弱。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重城市、轻农村,不仅使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使得城乡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差距拉大。农村环保机构力量薄弱,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编制,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难以实施及时有效的环境监管;加之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不顺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环保工作。

2.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主要是针对城市、工业点源污染的,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没有建立起农村生态补偿政策,具有破坏农村环境行为的单位、企业、个人没有承担环境补偿资金。缺乏现代农业环保科技研发推广的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推广。对从事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产业缺乏有效扶持,环保企业在土地、贷款、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不多,很多垃圾处理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3.农村环境保护理念不科学。

一是把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跟发展农村经济割裂开来。一些地方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展农村卫生工程,进行单一的环境整治就能改善农村环境。农村环境治理不到位,往往与农村经济落后密切相关。不发展农村经济而只是单纯改善农村环境,是很难真正取得成效的。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简单套用城市标准。一些地方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机械地规定农村像城市一样干净,而不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实际出发,导致整治成效甚微,农村环境脏乱差没有根本改观,甚至引起农民的反感和不满。由于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相连,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三者应当有机统一。

4.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应用乏力。

受农业人员有限、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环保科技难以普遍推广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不大,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推广效果不明显,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缓慢。生活垃圾处理大多只是填埋,农作物秸秆尤其是玉米秸秆大多露天焚烧处理,秸秆、粪便、垃圾和污水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缓慢。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环境保护与环境整治并重,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重,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坚持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态文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着力改变农民不良生活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環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镇村建设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一是要高度重视镇村规划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农村村镇建设规划,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标准要高、要实用、要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二是科学规划,建设和配置本区域环保基础设施,对础设施薄弱的镇、村基由县政府财政根据其财力给予补贴,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级管理。三是在新村建设规划时,城建部门及镇、村两级要加强指导,强化服务,综合考虑道路、排水、排污、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使村庄建设科学合理,整洁美观。

(三)拓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渠道。

把农村环境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展渠道,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用好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发挥环保专项资金的功能,组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

資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拿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二是财政金倾斜。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有效形式,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专项资金。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责任承担机制。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的市场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环境整治,鼓励农民出资整治农村环境污染。

(五)建立完善环境考核评价和环境监管体系。

把农村环境质量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个人,实行县级干部帮镇带村,乡镇干部帮村带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增强各级政府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评价体系,把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财政保障状况、机构设置等,列入考核评价范围。改进农村管理制度,把环境保护与镇村干部考评、村文明户评选、村里福利待遇等挂钩,引导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与整治。

(六)着力推广农业环保技术。

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研发环保技术,结合国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建立农技创新与推广体制,使广大农民系统掌握科学种田的理念和技术。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增效等资源高效利用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引导农民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平台,形成农村污染控制技术推广体系。改变目前农村垃圾主要简单填埋处理方式,推广应用清洁生产生活技术,加大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着力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根据农民居住特点,因地制宜,建成镇级、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实行生态型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科学化水平。

猜你喜欢

整治环境保护农民
环境保护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专项整治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