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5-05-30徐扬

2015年8期

徐扬

摘要:“三农“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三农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农村经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在经济、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之下发展滞后、整体水平不高,对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首先对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为两者的协调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互动关系;发展对策

引言

我国人口总数中有60%为农村人口,农民问题对经济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三农问题延续多年,在解决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一撮而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协调与解决。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抓住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减少农民数量是关键;而城镇化就成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由此可知,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通过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

一、 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 农村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1. 农村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城镇化是指通过不断的发展将农村转变为城镇,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根本上来讲,农村城镇化就是通过工业的不断发展将农村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实现农村城镇化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能够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与充分利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其二,能够形成集聚效应,引导更多的乡镇企业不断向着城镇转移。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普及,城镇中的人口与企业的数量都得到了不断的增加,人口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扩大的城镇的规模。这就是所谓的城镇极化作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城镇周边的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农村城镇化的城镇极化作用,一方面降低了农村的人口数量,一定程度上为农民生产规模扩大、收入增加、技术集约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个方面能够实现城镇经济更好的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

2.农村城镇化提高了县域工业的生产效率。从经济形态方面进行分析,城镇中人口实际上就是经济量,城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聚集了更多的人口,实际上就是聚集了更多的经济量。经济量的相对聚集又为生产专门化与市场规模化创造了条件。农村城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工业集中度、流通效率及经济效率等方面的有效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促进了单位劳动力、资金投入效益的提高,而这种规模效益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量的聚集,形成良性循环[2]。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促进了城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县域工业的生产效率,也有效的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3. 农村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为规模经济。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现农村城镇化能够实现农村人口的降低,促进农村土地的不断集中,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与集约化程度,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与生产成本的降低。同时,农村城镇化不断深入促进了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类农副产品有了更高的新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县域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3]。

4.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农村城镇化过程包含有多个属性,既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为过程。农村城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还进一步实现了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变更。农村城镇化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的社会文化形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认识新事物的机会,在认识与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有推进了观念的更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 县域经济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1. 县域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县域经济中包括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在发展模式、发展条件、发展特色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在经济产业机构方面都相同,都是将农业作为其最重要的基础。在人们生活与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是通过农业提供的,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最基层和最基础的地位。从社会生产结构方面进行分析,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衣食等生活资料大部分都是由县域经济所提供的,因此县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可以为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2. 县域经济促进与支持农村城镇化。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需要太多的发展资金,而非农业生产则不同,其发展所需的资金比较多[4]。农村城镇化中的非农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一方面是通过金融市场获得,另一方面是通过农业转移获得。非农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为非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员生活材料、加工原材料等大部分都是农业提供的。

农村是非农产业一个非常巨大的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的打开可以进一步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想要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消费的刺激就可以有效带动市场经济的循环发展。因此,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稳定,需要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持与促进。

3.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场城镇化提供条件。我国人口总数中的60%都是农业人口,再加上县城与县域中所集聚的丰农业人口,县域人口已经达到了人口总数的90%。因此,县域经济区域是非常巨大的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经济交换产所。县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市场的扩大,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依据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工业生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向着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进程[6]。工业经济具有规模性与集聚性,之后在一定的地域集中之后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工业发展需要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集中,因此农村工业化必然会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

二、 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我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县与县级市先后成为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地区,但是这些县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相似,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现状与特点,县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部采用相同的模式,如果县域经济失去了其发展应有的本地特色,那么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不能够得到保障。

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作为基础,实现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果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会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二)县域经济工业布局较为分散。在低层次、低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的重复建设,导致县域经济规模较小,工业布局较为分散。部分县市为了实现工业布局集中化,不顾县市状况而随意发展工业园区,利用行政手段简单、粗暴地将企业放置在一个区域中,通过这种方式所形成的工业园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园区,并不具有工业原因本来具有的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县域经济工业布局较为分散的现状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并不成熟。当前,很多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并不明显,占据领导地位的大型产业集群数量较少,地方集群优势并未形成。部分地方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未意识到产业集群是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缺乏对集群有效的引导与扶持。集群内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产业链没有得到延伸,阻碍了集群的发展与竞争力提升,无法真正发挥集群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作用。

(四)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多阻碍。经过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县域经济的民营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数量也进一步增加。但是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存在质量较差、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等问题[8]。此外,民营经济的成长发展面临着过多的困难和阻碍,对县域经济与农场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阻碍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外部阻碍,也就是制度性阻碍,主要包括法律机制、市场机制、金融服务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等方面并不完善;另一种是内部阻碍,主要包括内部经济体制不完善、经营管理不科学等。民营经济外部发展阻碍与内部发展阻碍的存在,导致民营经济难以实现快速发展,如果要想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着重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各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各地形成的主导产业大部分都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等情况,而且长远发展的能力也较弱。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这都导致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对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造成了不良影响[7]。

三、 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通过龙头带动策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的扶持与帮助,通过龙头企业实现生产、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生产、流通、组织管理与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将其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产业,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发展的不断,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中已经全面退缩,导致县域经济出现了“真空”状态。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对通过国有经济体制之外的民营经济对这些“真空”进行填补,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应该将民营经济作为主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扶持,进一步实现“民营兴县”的战略。因此,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与重点内容,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推进农场城镇化的进程。

(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针对传统产业要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实现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中小企业进行大力的引导与扶持,使其能够向着“精、特、新”的方向不断发展[10]。在县域经济中,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重点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农产品产业链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场城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通过产业集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专业化分工与写作的原则将同类型中小企业进行聚集,中小企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经营,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特色二字,将特色产业作为产业集群的中心产业,进一步实现企业分工与协作,培育板块经济,以形成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四、 结束语

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能够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而农村城镇化通过加快农业化进程,提高县域消费水平,反过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影响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县域经济工业布局较为分散、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多阻碍、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并不成熟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要突出区域特色、通过龙头带动策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对策。(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倩,敖丽红. 辽宁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2,07(65):400-402.

[2]屈仁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4,03(64)13-15.

[3]王小华. 县域金融发展、财政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层差异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2014,09(65):68-74.

[4]高波,李祥,王猛.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长三角县域房地产业发展为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06(37):54-59.

[5]陈亮,黄鑫,陈岩迪.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典型调查——以江西省余干县农村城镇化为例[J]. 新经济,2014,32(47):56-57.

[6]王振华. 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4.

[7]刘德赢. 基于GIS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要素和空间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8]王天伟.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64):42-43.

[9]郭照庄,孙月芳,陈博海. 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廊坊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06(53):26-28.

[10]申布语. 中国县域城镇化、就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4个县市面板数据分析[J]. 对外经贸,2015,02(37):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