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双重影响

2015-05-30姜惠凤

东方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网络化公民政治

姜惠凤

【摘要】自20世纪我国进入网络化时代以来,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实现了跨时间、跨空间的交流,对当代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了解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产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政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认同,也必然受到了网络化的深刻影响。基于政治认同的理解,辅以我国网络化发展情况,分析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化公民政治认同影响

一、引言

政治认同既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个人的政治身份和所处的政治体系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的认识与评价,进而自觉地维护该政治体系的心理活动,也是指政治主体在某种利益需求和价值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该政治体系的实践活动。而网络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网络化发展也为公民政治认同带来双重的影响。

二、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影响

(一)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我国人民的网络应用规模不断地扩大,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公民的政治认同也带来积极的影响。

1.网络技术的推广拓展了公民政治认同的途径

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可以使人产生新的感知习惯”。[1]在认同途径方面,以往公民认同途径主要是传统媒介,学校教育等。这种途径缺点是单向的、方式较为单一、认同主体接受信息比较被动,同时受时间与空间限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提供了新途径。在网络推动下,信息来源更广,传播速度更快,获取更加方便,便于公民在接受、评价、内化信息之后,形成自身政治认同。同时,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向人们提供、宣传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教育,成为个体社会化的强有力执行者”[2]。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公民政治认同的途径。

2.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营造了公民政治认同的氛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网络政治文化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网络政治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依托,存在于网络之中,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而衍生出来的人类对自身政治价值、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思维方式的反思,是与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政治现象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3]网络政治文化对于政治认同的营造作用,表现在:第一,网络政治文化以信息含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使人们可以在浩如煙海的信息资源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奠定了公民政治认同的信息基础。第二,网络政治文化具有交互式沟通的特点,将政治信息传递给网民的同时,网民也可随时随地发表见解,与其他网民交流与探讨,显示出了政治认同主体的主动性。

3.公民网络参与的增强加深了公民政治认同的程度

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公民能够在网络社会中广泛行使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公民可以通过官方网站、论坛、微博、贴吧等掌握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又发表自身的见解;另一方面公民能够在网络参与中发挥监督权,既在参与中监督政府政策实施,又在参与中为政府了解民意开通渠道,政府可以根据网民的反应及时地调整、制定各种政策,促使政府的决策趋向科学化与合理化,进一步增加公民的政治认同程度。

(二)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政治认同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的同时,这把“双刃剑”也给公民政治认同的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

1.网络数字鸿沟造成公民的政治认同的差距

网络数字鸿沟使得公民政治认同存在差距。具有良好经济和教育背景的人则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在网络世界遨游,尽情享有网络带来的便利;反之,经济和教育背景较差的人则参与较少。公民要达成一致的政治认同,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减少差距、平等地享受接触网络的机会必不可少。因此,政府还应继续出台相应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和教育水平,缩减网络数字鸿沟,减少公民政治认同的差距。

2.非理性的网络参与导致公民的政治认同的波动

公民的网络参与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认同,但也应注意到非理性网络参与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削弱作用。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所产生的“互联网去抑制性效应”则是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非理性政治参与导致极端化的网络暴民出现。“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化装舞会,在这里人们隐去了真实的身份特征,而其行为也可能变得无所顾忌”。[4]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成员参与讨论、发表言论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心。除此以外,网络社会自身虚拟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缺少完全的掌控者与管理者,公民可以肆意的发表言论,各种网络信息包括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散布于网络空间中,加剧了非理性网络参与的形成。“如果网络民意为非理性力量所驱使,它非但不能承担起形成理性民意重任,反而会助长社会偏激、盲目和任性,甚至受少数人利用而成为助纣为虐工具”[5]。

3.虚假网络信息的传播引起公民的政治认同的降低

埃瑟?戴森,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委员,曾经指出:“数字化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6]网络带来充足政治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信息的真假难辨,增大了政治信息的管理难度,对公民政治认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第一,利益的驱动。随着网络的发展,采取商业化的运作形式的网络媒体也逐渐占据媒体的主导地位。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来获得效益,往往充斥各种模棱两可的消息吸引人点击。第二,个人或少数人观点极端化。网络虚拟性易造成虚假信息轰炸,以引起社会激烈言论甚至社会恐慌,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发展。

三、总结

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公民政治认同氛围的营造、途径的拓展、程度的加深;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易使政治认同差距增大、导致波动的产生、政治认同度的降低等。如何增大积极影响,尽可能的消除消极影响,不仅是未来政治认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2001:25.

[2]房正宏.网络政治参与:内涵与价值参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3):223.

[3]李斌.论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207.

[4]茅亚萍.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J].当代传播,2003,6:42.

[5]张千帆.网络民意的前途在于网民的理性[EB/OL].http://news.163.com/09/0408/09/56CAOUDP00012Q9L.html.

[6][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译,1998:17.

猜你喜欢

网络化公民政治
论公民美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