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政策下学生道德探析

2015-05-30张雯昱杨明霞

2015年8期
关键词:道德

张雯昱 杨明霞

摘要:高校工作中,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资助覆盖面越来越广,贫困生所享受的资助政策越来越多。这些政策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尤其是道德方面出现的异常现象。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在本文当中重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旨在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政策,提高资助育人预期效果。

关键词:资助政策;道德;体系完善

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以其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的基本形成。经教育部调查统计显示,我国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的15%~30%, 特困生所占比例为8%~15%。在进行资助的时候,72.17%的负责老师认为学校能够把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家庭困难学生身上,63.92%的老师认为资助政策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困难,但是也有60.30%的学生认为,资助政策的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困难。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好坏影响着公众对此项工作的认知。笔者在工作的一年当中,主要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对这些问题有深刻了解。 在这些问题当中,如何平衡参评学生与不参评学生的道德平衡问题尤为重要。部分学者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笔者试图分析高校资助体系下学生的道德问题,并探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和责任划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水平。做到让家庭困难学生真正受到帮助。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道德问题的原因

(一)贫困生认定的局限性

多数高等院校在对学生的困难认定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大一刚开学就开始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由于大家都是才走进大学校门,老师跟学生之间和学生互相之间的了解不是很清楚,贫困程度只依据当地政府给学生出具的贫困证明。但是,地方的贫困证明的开具不会做任何的实地调查。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贫困层次认定上的失真。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虽然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是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不愿意申请贫困资助。等等原因,使在校生接受国家资助的程度失衡,继而引起了很多受助生或者非受助生的不满情绪。

(二) 学生对贫困头衔有一定的排斥性

如今,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个性张扬,自尊心强,贫富差距大,又追求攀比。不少学生认为贫困是一件羞于言表的事情,不愿意让学校或者周围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家庭真实境况。所以资助工作开始时不主动申报。但是又对拿到资助或者接受资助的同学背后非议,四处散播谣言或者发泄不满。

(三)学生责任心及感恩意识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问题也层出不穷。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工作,毕业后种种压力,造成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躲避还款。这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果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我国高校还有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助学制度。所以国家资助的覆盖面还是很大的,只要大学生符合资助条件,就可以获得国家的帮助完成学业。 基于这些,他们本应心存感激,毕业之后回报社会。但是,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很多的贫困生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不懂感恩。还要很多学生用虚假信息骗取国家资助项目,表面上拿的是国家奖助学金,实际上学习不思进取,生活挥霍无度。每年资助活动结束后总能发现参评贫困生使用高档电子设备或者生活用品。或者会接到周围同学因为其违背资助要求的举报。

二、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针对道德问题解决方法

(一)加大监督力度

我国针对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道德缺失的防范方法有监督和撤销措施。监督主要由各大院校在本省资助管理部门的领导下自行主导进行。由管理资助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对申请资助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进行监督和举报,一旦发现有不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高消费行为,取消其认定资格。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监督方式。教育部还开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困难 避免高校违规操作,这项举措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性不强。所以加大学校的监督检查力度是资助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以老师为单位和以学生为单位的资助工作小组,其中重要的一个部门就是监督小组。实行监督小组责任制。对评定结果进行公开公示,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扩大有偿资助的比例,减少无偿资助

增加有偿资助项目资金的投入,将部分无偿资助转为有偿资助。

我国现行资助政策除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项目为有偿资助以外 其余均为无偿资助。无偿资助固然能解决贫困学生的一些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安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过多的无偿资助就会助长学生惰性,引发学生争抢资助的道德风险。有偿资助在许多发达国家被广泛运用。我国可借鉴美国的社会服务计划,将助学金与勤工助学结合起来,要求获得资助的学生必须参与校内外服务,有偿资助才能按月发放到学生的指定账户中。

(三) 加大惩罚措施

由学校对学生所提交材料进行审查核实,根据各专业上报人数,确定减免或者资助对象。学校保留向提供虚假材料学生追究责任并讨回减免的全部学费的权利并且实施惩罚措施,比如一定期限内不能参与学校的各项评优活动或者参与其他资助项目。

(四) 资助保障纳入法律体系

要加快资助立法,通过规范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明确各项资助资金的来源与分配,确定资助工作原则,规定资助工作的法律程序,明确资助工作主体以及相关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法律后果。对于出具虚假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证明的地方民政部门,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对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

(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对于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加强其的道德行为自律。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庭与社会责任感。树立和宣传受资助的道德模范,运用榜样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视困境,结合勤工助学岗位,鼓励他们自强自立 克服依赖资助的不劳而获心理。(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颂,姚娟,洪鹏.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2]郝文清.道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社会科学家.2011(5).

猜你喜欢

道德
道德声明
道德声明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道德的生命力
强化道德建设
论道德榜样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