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2015-05-30肖梅玲
肖梅玲
“学之道,预则立”。学生预习不仅能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还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叶圣陶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这样重视预习,是因为预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摸索,开动脑筋的过程。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自学课文。为此,就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谈几点看法。
一、专心备课,寻找激趣点
课前要钻研教材,挖掘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备课是教师教好一门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备好教法,寻找兴趣激发点的关键时机。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主题和要求都不相同,且每篇课文各有特色,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来回推敲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抓住文中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地方,点燃学生想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它带有感性色彩,是启迪儿童心霏的钥匙。例如:要让学生预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只要引导学生看课题,让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以往学的不一样,从而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教师顺势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列出来。还没等你布置预习,学生迫不及待去读课文了,问题自然就在读中解决了。再如:让学生预习《和田的维吾尔》时,只要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一读这句,学生讨论起来了。为什么“生活苦”会感觉“甜”呢?苦在哪?甜又指什么?学生也觉得矛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预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精心指导,把握关键点
在教学研究中人们讨论较多、较深入的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人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的问题,其实,教学就是要在确定与处理教学关键点上下功夫。教学关键点突出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关键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预习,也只有把握好关键,再进行精心指导,才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达到高效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如教《草船借箭》一课,可把握恰当提问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一关键点让学生提问,列出问题,当作预习题。学生急于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自觉读课文,这样就把“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教学任务完成了,并有见解、有感受的解决了“读懂”这一关键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再说,教学中需要提问,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关键处,指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进行精心设计。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有多处出现了“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蕴涵的深意,从而做到有目的的自觉预习,解决了“读好”这个关键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再提示学生,多读几遍《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第4自然段第4句话,看有什么发现,把它写下来。好些学生能发现,可以用三个成语来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解决了“语言积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关键问题。
三、细心检查,发现创新点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会读生字,解释词语,概括主要内容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益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任务。在检查预习时,教师一定要特别细心,发现学生预习作业中的一些与众不同之处,给予鼓励,并顺势鼓励其他学生在预习时能自觉寻疑,发挥想象,学会发现,有所创新。这样不断的鼓励,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比如,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发现有学生在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旁边写了二个问题:是鲁迅记性好吗?鲁迅在夸耀自己吗?我马上让这位学生说他的想法,从这入手,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更深一层体会课文内涵。
有些学生喜欢品词。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引导学生品读,推敲了“绿”字的用法,许多学生很感兴趣并牢记于心。在预习《桂花雨》时,就有学生找出了“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中的“浸”字进行分析。我在检查作业时,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此,同学们都能在品词上下功夫,学会了学习。
有些学生喜欢诗,常把一些课文编成小诗;有学生想学老师的样子,读了课文后,抓住主要意思,写成板书;有些学生常把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或联想;有些学生总想从课文中发现些表达方式……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所以,我们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发现学生的不同作业,不同思维,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常言道:“未雨绸缪”,做任何事情只要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结果定会事半功倍。要想打造高效课堂,预习是关键,学生学会了预习,就能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学之道,预则立”。学生预习不仅能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还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叶圣陶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这样重视预习,是因为预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摸索,开动脑筋的过程。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自学课文。为此,就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谈几点看法。
一、专心备课,寻找激趣点
课前要钻研教材,挖掘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备课是教师教好一门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备好教法,寻找兴趣激发点的关键时机。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主题和要求都不相同,且每篇课文各有特色,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来回推敲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抓住文中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地方,点燃学生想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它带有感性色彩,是启迪儿童心霏的钥匙。例如:要让学生预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只要引导学生看课题,让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以往学的不一样,从而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教师顺势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列出来。还没等你布置预习,学生迫不及待去读课文了,问题自然就在读中解决了。再如:让学生预习《和田的维吾尔》时,只要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一读这句,学生讨论起来了。为什么“生活苦”会感觉“甜”呢?苦在哪?甜又指什么?学生也觉得矛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预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精心指导,把握关键点
在教学研究中人们讨论较多、较深入的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人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的问题,其实,教学就是要在确定与处理教学关键点上下功夫。教学关键点突出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关键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预习,也只有把握好关键,再进行精心指导,才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达到高效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如教《草船借箭》一课,可把握恰当提问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一关键点让学生提问,列出问题,当作预习题。学生急于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自觉读课文,这样就把“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教学任务完成了,并有见解、有感受的解决了“读懂”这一关键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再说,教学中需要提问,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关键处,指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进行精心设计。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有多处出现了“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蕴涵的深意,从而做到有目的的自觉预习,解决了“读好”这个关键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再提示学生,多读几遍《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第4自然段第4句话,看有什么发现,把它写下来。好些学生能发现,可以用三个成语来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解决了“语言积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关键问题。
三、细心检查,发现创新点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会读生字,解释词语,概括主要内容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益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任务。在检查预习时,教师一定要特别细心,发现学生预习作业中的一些与众不同之处,给予鼓励,并顺势鼓励其他学生在预习时能自觉寻疑,发挥想象,学会发现,有所创新。这样不断的鼓励,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比如,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发现有学生在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旁边写了二个问题:是鲁迅记性好吗?鲁迅在夸耀自己吗?我马上让这位学生说他的想法,从这入手,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更深一层体会课文内涵。
有些学生喜欢品词。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引导学生品读,推敲了“绿”字的用法,许多学生很感兴趣并牢记于心。在预习《桂花雨》时,就有学生找出了“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中的“浸”字进行分析。我在检查作业时,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此,同学们都能在品词上下功夫,学会了学习。
有些学生喜欢诗,常把一些课文编成小诗;有学生想学老师的样子,读了课文后,抓住主要意思,写成板书;有些学生常把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或联想;有些学生总想从课文中发现些表达方式……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所以,我们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发现学生的不同作业,不同思维,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常言道:“未雨绸缪”,做任何事情只要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结果定会事半功倍。要想打造高效课堂,预习是关键,学生学会了预习,就能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