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教育观视域下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研究

2015-05-30李宇峰

大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

李宇峰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的成果,其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更是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教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也是如此。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来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人需要全面自由地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宗旨。我国的素质教育却是提得多,具体实施得少,这导致我国教育不能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马克思教育观 毛泽东素质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61-03

一、马克思教育观的历史渊源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是全世界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各个学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社会学这一领域,马克思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与恩格斯一起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无产阶级的教育斗争中取得了光辉的成果。而马克思教育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逐步形成,又在无产阶级革命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学术界普遍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这一阶段也被视作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到巴黎公社(1871)的起义失败,这段时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马克思的逝世(1883年),以及后面恩格斯对马克思著作的整理和传播。年仅17岁的马克思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人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以及我们自身的完美。他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综合马克思的一生,无论是在他的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是在实践的工作中,他都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行动的标尺,这也是他思考做事的思维原点。马克思教育观同其他的理论一样,不但具有客观物质基础,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二)人在现实中的发展需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价值,让人不断获得进步,同时也使人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大自然和劳动本应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是随着科技、工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为生产者所役使,而是变成了生产者的主人。随着土地的划分和手工业的发展,无论是手工业者还是农村人,都要为了某一简单重复的劳动而牺牲掉自身所拥有的其他身体条件和精神资源。分工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后,人的发展也就变得更加畸形。在工业革命结束以后,人也就渐渐变成了工厂里的机器。每天重复简单的工作程序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智力和道德的发展。正是基于对人和劳动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发展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利益。

二、马克思教育观的内容与实质

(一)马克思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1.教育的本质,在学界仍处于一个争论的阶段。有一种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研究教育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一种观点则是认为其本质是相对于教育的现象与非本质的教育思想与活动而言的。马克思的教育本质观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人存在的这一角度来进行分析。

教育是处于社会之中的,它同时又被社会所制约。教育是一个服务社会的过程,社会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帮助。这就是马克思教育观的一项基本原则,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马克思通过分析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也分析了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以及在上层建筑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社会的生产力,即社会的生产状况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分隔开来。处于不同阶层的人所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加深了阶层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分工,也就是要消灭社会之间的不平等的阶级关系,这样,每个人所享受的教育资源都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才能够获得平等。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消灭了分工之后,社会的生产就会进入到一个共同合作和计划的过程,这就需要一种全能型的人才,能够应对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这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3.教育还必须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必须为政治服务。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消灭阶级的所有制,正如消灭教育的阶级性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通过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控制着教育。如果所有的知识来源都在资产阶级的控制之下,那么处于低阶层的贫民乃至高等学府甚至杂志报刊等,根本无法自由地吸收和传播知识,这一切都要首先得到统治阶级的许可。所以,马克思强烈呼吁广大人民群众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要用自己的教育武器来摆脱资产阶级的控制。无产阶级要发展自己的教育,将自己的教育发扬光大,并且这种教育是要为无产阶级的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目标而服务的。

从政治、经济的角度,马克思论证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决定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他也提出,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属性。

4.教育与个人。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处于社会之中,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个社会。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则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所谓人。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的组合而成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自然起着纽带的作用。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过程中,人的自身也在提升,这种提升正是社会教育的结果。所以,从人的存在这一角度来看,正是有了教育的存在,它培养了人的社会实践能力,使每个人能够充分进步,说到底这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更能提高教育水平,对人的教育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由此便进入了一个良性的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

(二)马克思教育的价值观

所谓教育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教育这一问题的根本看法。这是对教育行为进行指导、支配和评价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会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指导性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育观对教育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协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要使教育价值观与社会总体价值观相一致,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西方学者提出了全才式的教育模式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这主要是为了与阻碍个性发展的封建思想作斗争。于是,从那时起,一个理想的人就不再是囚禁于笼中的鸟,而是一个全新的人,是一种个性的张扬与释放,能够充分享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由此可见,马克思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全面科学地启发教育人,解放人的个性,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三、马克思教育观在中国

(一)马克思教育观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清末民初时的零星式的传播;二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在这段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的传播,此时的传播背景是多元的,接受也是具有选择性的;三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了主义而主义,而是担负起了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使命。

(二)马克思教育观在中国教育中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在马克思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教育观。最终,中国的教育就以马克思教育观作为指导,马克思教育观也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毛泽东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正是马克思教育观在中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教育观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而马克思教育观在中国的教育中取得指导性地位的具体时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中国取得执政党地位为标志的。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他围绕着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中心,运用马克思教育观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教育。他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即是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去培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毛泽东素质教育理论是马克思教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得出来的思想结晶,是中国教育正确的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毛泽东素质教育的提出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教育观在中国教育界指导地位的确立。

(三)马克思教育观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教育观中国化以马克思教育观为核心,以中国的国情为表现形式,同时具有马克思教育观的特点和中国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分析中国的教育形式,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的教育情况,以达到解决中国的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要求人要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源自于马克思教育观中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其升华成了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价值观。

四、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思想并不是当今社会的新思想,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过这样的思想。他提倡要因材施教。在国外,柏拉图曾提出要和谐地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可见,素质教育思想早已存在于古今中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点下,中国社会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在这场浪潮中,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开展了较为重大的变革。在这个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并将其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改革开放得否成功,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必须依靠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需要建立一个适合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从根本上来说,人才是生产的主体,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生产力才有可能得以发展;只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全面的发挥,社会经济才会发展。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能离开物质社会和精神文明的支持。所以,要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力,就要抓好两点:一是经济效益,即将社会的整体财富创造出来;二是人的素质。

为了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国民素质,即进行素质教育,党和政府时刻都在借鉴国外各种有益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对马克思教育观的吸收与运用。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全国学生展开了一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习活动,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思想上的保证。改革开放是一个对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外的过程,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势必会卷入到世界教育体系之中,这对我们的党和政府,甚至全国人民都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五、马克思教育观下素质教育的创新

(一)教育是民生之本

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去培养这些人才是中国教育领导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素质教育将是中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价值观念。总体上来说,对素质教育的解读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官方性质的文件,即将素质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方针,以官方的形式向全体学生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将开发人的潜能作为重点,以实现人的有重点的全面的发展。二是从素质的概念本身出发,主要是运用素质本身的含义所作出的解读,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加上后天教育与环境的结合,使人的能力得到一个全面的发挥。三是在教育形式上作出的解读,即对应试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等各种教育关系的提炼。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解读,都是要对人进行全面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作出努力。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学者指出,我们是用“应试”一词来片面地强调升学率,这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应试教育”。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中,其中有相当大部分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已存在了近半个多世纪,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人口多,教育资源有限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确实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资源的增多,应试教育也将面临挑战。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六、总结

马克思教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全体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教育观要求人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完整的人。而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当今的时代主题下,以马克思教育观为核心所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价值观念。

[ 参 考 文 献 ]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 周小李.马克思教育观视域下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 阮东彪,周小李.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是马克思教育观中国化的新成果[J].学术论坛,2012(11):30-34.

[5] 刘宇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校健美操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简论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路径
现代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网络素质”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