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琴未来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2015-05-30胡婉婉
胡婉婉
前言
扬琴在民乐团充当“指挥家”的作用,它一直以来都处于民乐界的重要地位。
一、扬琴的起源
扬琴扬琴这件乐器,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品种繁多,遍及亚、欧、美、非及大洋洲数十个国家地区。确实地点也说不清楚,大约在明代中晚期传来中国,在说唱艺术界,有各种方言的琴书,如:山东琴书、四川琴书……等,尤其在各个地方戏曲中用扬琴伴奏的更多了,大家都依赖它是固定音阶的乐器,可帮助唱者不走音,因而在国际音乐界广受欢迎。
它属击弦乐器,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欧洲,亚洲,北美洲,澳大利亚都有,不同的文字的名字达几10种,欧洲的英语国家一般称它为Dulcimer,或Psaltery,东欧及通行南斯拉夫语的国家叫它Cimbalom,南亚、西亚一带叫Saunter,中亚及中国的新疆叫Chang。中国早期叫“洋琴”、“打琴”、“蝴蝶琴”等,后来称“扬琴”。中国的周边国家大多用汉名的音译:yang(朝鲜)、Yoochin(蒙古)、Yankin(日本)、Kim(泰国)等。
一件乐器能够遍及四大洲这么多国家,而且各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代表性的曲目和演奏家,国际扬琴大会也举办过多次,所以称它为世界性的乐器应当没有什么争议的。
二、扬琴的现状
在前几年,我在大师扬琴的音乐会上听到了一首让我欣喜若狂的曲子——《落花夜》。是王瑟2012年创作的扬琴演奏曲。缘于对西方印象派音乐的偏爱及学习环境的影响,王瑟在创作中注意对意境和画面的细腻棉鞋与渲染,并融入了大量的新型音乐元素。《落花夜》寂静的引子和多变的快板节奏型极大地丰富了扬琴作为独奏乐器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也启发了扬琴演奏者对意境美的追求与创造。与西方印象派音乐相似,《落花夜》 的画面感更加的强烈,启发演奏者以一种新的音乐理念和思维方式对乐曲情感加以再现,演绎出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意境美。
80-90年代一概都是用的中国简谱编撰谱曲,识谱也顺理成章是看的简谱。简谱已经在我们的民乐中根深蒂固。但是,国粹虽好,我们也要借鉴外国的五线谱。学扬琴的我们,看五线谱或许更加的直观,现如今已经有部分新出的曲目写成了五线谱形式。对于大多数扬琴爱好者来说,这无非是让人头疼的事,识谱成为一大难题。但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要与国际接轨,把中国式的扬琴推出全世界,识五线谱是成功的奠基。
扬琴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余音。特别是低音区,余音特别重。但是,这给乐团造成了很大的听觉影响。需要全场安静的时候,扬琴总是有余音,我们演奏者只能故意加一个用双手或单手来止音的动作。带给扬琴者以及乐团很大的麻烦。不过现在,出现了一套扬琴“踏板”。在扬琴的琴面上安装止音棉,脚下就是踏板,不踩的时候就是止音,踩下去就是放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余音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但是踏板的制作和运用都还需要加强改善。
三、扬琴的地位与作用
谈到地位,至始至终扬琴都在民乐团中担任一个“指挥家”的重要角色。每次扬琴无一不放在舞台的正中间,当现场没有指挥的时候,全场演奏家则看向扬琴演奏者,待一抬手,音乐响起。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儿时的我打开了钢琴的盖子发现,扬琴和钢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击打琴弦使之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
它的表现力是所有民族器乐所不能代替的,力度可由轻如飞燕到重如泰山。《落花?夜》王瑟作品很好的诠释了我的说法,引子部分弹奏者需根据自己内心的情感轻奏,表现出花落漫天飞舞的情景;在一段抒情并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单手轮音和分解和弦的感染下,到达了此曲的高潮部分,充满能量的音符一遍又一遍的浮现在演奏者的脑海,感受到作者的用意,四个充满动机的音阶和声拉开了高潮的序幕,抛开一切烦恼在音乐的海洋里“宣泄”了一番。
它也是一个很好的伴奏乐器,也是得力于它的构造。扬琴由共鸣箱、山口、弦钉、弦轴、马子、琴弦和琴竹等構成。共鸣箱是扬琴的形体,它由前后两块侧板和左右两端琴头连接成琴架,上下蒙以薄板而成。侧板和琴头使用色、烨木、榆木或其他质地较硬木材制作,琴架上的面板使用纹理顺直、均匀的梧桐木或鱼鳞松制作。它是音响的共鸣板,对扬琴的音量和音色起重要作用。
它为什么能够从众乐器中脱颖而出?所有的弦乐中,都是“柔”的。比如二胡,它是民族乐队拉弦乐器中主要的和最有特色的乐器,它的音色浑厚、甜润、纯正而雅致;善于表现各种情调的曲调、音型、长音等;古筝,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类,历史久远,历经演变,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由于按五声音阶定弦。无论是二胡还是古筝,它们发声总是带有“柔”的气质。而扬琴,它的作用就是来让民族乐达到一种“刚柔并济”的效果。
四、对扬琴的展望
学习扬琴生涯已有十年,时光飞逝。时代在进步,90年代扬琴虽然在发展和完善之中,但是进度非常不可观。到了如今,我看到了扬琴领域正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比如踏板解决了扬琴余音过重的问题,作曲改用五线谱写法使得中国扬琴曲目更容易走出世界等等。不过,相比时代的步伐还是要慢了一些。扬琴的体积庞大,这也是使得它成为“民乐之王”的因素之一,但正也是因为它的体积庞大搬运及其困难,而让演奏者苦恼。曾经设想扬琴是否能够设计一个便携式?在不改变原有的音色和特点的情况下,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现在也推出了“缩短两边琴盖宽度”的扬琴,让扬琴变得相较而言窄了一些。中国扬琴的传统,流派纷呈,风韵多采,别具地域性、民间性、乐种性、风格性、传承性及雅集性的特征。我相信,扬琴的未来在我眼里是非常可观的,它有存在的价值。只要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完善,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重要时刻,对扬琴艺术百年回眸,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