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隐藏的细节
2015-05-30蒋建伟
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这篇《双眼皮的牛》的散文(原载《散文选刊·下半月》2010年第9期),竟然被很多期刊的选家质疑:“蒋建伟,牛,到底是不是双眼皮的?你是不是瞎编的?”
通常,我会反问对方:“你到农村或者养牛场看一看,不就什么都知道了?”
我在文章中早已经提及,说“我家的牛还是个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方下颌呢”,“双眼皮”,一个小小的细节,被我牢牢记到今天,这就是细节之美。比如我们说某某小朋友如何可爱,一般注重他的脸部和眼部,用“粉嘟嘟的脸蛋”“会说话的眼睛”等句子来形容,那我们不妨试着进一步往下推测,他有没有酒窝儿?他是不是双眼皮?他笑起来的时候到底哪个嘴角上扬的位置高?两个嘴角形成的弧线好像什么?毫无疑问,我需要的这些答案,就是细节。
一篇好文章,读者往往记住的是一两个细节,一两个句子。绝妙的细节,往往隐藏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当中、最熟悉的语言当中、最熟悉的个人习惯当中。比如说,狗撒尿的时候,到底抬左腿还是抬右腿?鸡,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人在大笑的时候,最真实的笑声,是“哈哈哈”还是“哈哈哈哈”?是挤着眼睛哭舒服,还是闭着眼睛哭舒服?当然,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每一个答案里都隐藏一个细节,别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细节,如果你把这细节写进文字里了,而别人的文章里却没有这细节,那么你就比别人多走了一步,你的文章就高出了别人一筹!
还有一种细节,往往在作者个人的独特观察下,才会显现。这样的细节,不会被别人察觉得到,自然是唯一的,原创性地被“我”所发现的。比如,一棵茄子苗能结多少个茄子?黄瓜一生当中,会结几批黄瓜?假如一棵辣椒,生长在广东等南方地区,它的寿命是几年?同样的一种蔬菜,为什么种在花盆里不如种在菜地里茁壮茂盛?少结了多少个果实?我在这里,只是启发大家认真观察、留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这么多的点点滴滴,你就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如果你在文章里写到了这些细节,你又比别人多走了一步。想想看,比别人多走了的你,文章能写不好吗?
再说说《双眼皮的牛》吧。为什么用“双眼皮”来形容我们家的牛呢?因为牛是我们家的一员,叫蒋二哥,这是拟人的写作手法,在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牛在中国农耕生活中充当了劳动力,某种程度上讲,一头牛能抵得上三四个男性劳动力,比人还金贵。我写“双眼皮的牛”,是怀着很深的感情去写的,有的细节,是含着眼泪写的,真实的情感是最感人的.胜过人世间最美丽的形容词。这篇文章里,故事的85%都是真人真事,10%部分是建立在“牛”的视角虚构的、想象的,还有5%部分是地域方言的处理,为什么要去虚构呢?因为我不是牛,大家也听不懂牛说河南话,所以,只能我来“虚构”成牛,告诉大家它的想法、它的喜怒哀乐、它的情感世界了。
说到最后,我还是没有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牛到底是不是双眼皮?我想还是保密吧,如果你急于得到答案的话,不妨去农村或者养牛场看一看。看完了,你就会明白什么叫细节——被隐藏在生活里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