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角色教育”德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15-05-30许本洲
许本洲
摘 要:本文从“角色教育”的理论架构、目标、内涵、方法、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思考,旨在探索建构一种中等职业学校“角色教育”的工作模式,力求使学生在自我体悟中发展和掌握角色规范,实现自我发展,达到在家成为好儿女、在校成为好学生、在企业成为好员工、在社会成为好公民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职业院校 角色教育 德育
一、“角色教育”的内涵概述
1.“角色教育”的名词释义
本文所涉及的“角色”则特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家庭、学校、企业、社会中应有的角色担当,并产生期望的行为模式。本文所探讨的“角色教育”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在及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进行的有抓手、有目标、有计划、有情境、有评价的系列教育,使其在自我体悟中发展和掌握角色规范,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2.“角色教育”的特征
(1)“角色教育”是有导向的德育。“角色教育”确立了“四个好”的教育导向,即“在家成为好儿女,在校成为好学生,在企业成为好员工,在社会成为好公民。”
(2)“角色教育”是有目标的德育。“角色教育”的目标指向很明确,就是帮助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更为全面地理解其在担当儿女、学生、员工、公民等角色时,主动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弘扬家庭美德、培养职业道德、践行社会公德,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3)“角色教育”是有情境的德育。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六合中专校)找到了一条“角色教育”的路径,即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
(4)“角色教育”是有实践主体的德育。六合中专校“以学生为中心”,梳理了家庭、学校、企业、社区的德育资源,建立了“五位一体”的立体架构。
二、“角色教育”的理论之源与现实之需
1.“角色教育”的理论之源
(1)“角色教育”呼应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则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角色教育”是对经典教育理论的再认识、再研究与再实践。在对“角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六合中专校从众多经典的教育理论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包括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论、情感育德论、生活德育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理论,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主张的生涯彩虹理论等。尤其生涯彩虹理论让“角色教育”获得了这样的启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随年龄增长而扮演的不同角色,也会像雨后的彩虹一样多姿多彩。
2.“角色教育”的现实之需
(1)学生的角色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角色淡化”现象。不少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向父母索取多、付出少的情况,子女角色被淡化;部分学生主观上认为读职业学校是一种“失败”,学生角色被淡化;部分实习生工作不安心、不尽职,工作绩效差,职业角色被淡化;部分中职生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公民角色被淡化。
(2)学生的角色认同感还有待提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角色模糊”的现状对角色认同产生着制约性的影响。例如,有些学生服饰仪表超越了自身的年龄界限,过早地成人化;有些学生语言粗俗,行为举止怪异;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等虚拟世界,把学习当做“副业”,等等。
(3)学生的角色力还有待提高。破解“角色否定”的难题重在提升学生的角色学习力,关键在于“角色内化”的有效实施。“角色内化”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具备所担当的角色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相应的环境中自觉地按角色要求从事活动的过程。角色内化有助于阻止当前在职业学校部分学生中蔓延的 “四无”现象:无宽容互助的人际环境、无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无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无积极乐观的生活目标。
三、“角色教育”的实践路径
1.确立“角色教育”核心内容
一是政治教育。着力点在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仰、政治态度的教育,尤其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思想方法、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道德教育。开展“四德”教育,即讲究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弘扬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注重个人品德(仁、义、礼、智、信—“五常德”)。
四是法纪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遵守校纪校规和实习岗位规范;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五是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学会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六是职业生涯教育。开展职业生涯定向教育,培养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
2.分模块确立“角色教育”的目标、内涵与方法
六合中专校确立了四大模块的目标、内涵与方法。
(1)亲情教育模块——争做一名好子女。
第一,设立家长大课堂,从改变家教观念入手。
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学生家长会的作用,设立家长大课堂,帮助学生家长认识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误区,包括随意放任、拔苗助长、求全责备、转嫁愿望、相互攀比、溺爱替代等几种类型。通过专家诊断、校长释疑、班主任建议、家长交流、父(母)子(女)倾诉、社会工作者协调等形式整体把握、分层实施、专题突破,搭建学校与家庭融入、合作、双赢的互动平台,让家长在学习中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自觉加强家校联合,从而形成家校合力。
第二,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开设以“家”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持续增强学生“家”的意识;开设以做“未来好父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课或讲座,为学生组建未来家庭奠基;开设消费理财类选修科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开设家庭心理矫正课程,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叛逆期;开设婚姻家庭法律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家庭责任感;开设青少年生理健康课程,解开性的神秘面纱,培养其性道德观。
第三,开展各类专题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家庭观念。
组织以增强“自我服务能力”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做家务活的自觉性;设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让学生在勤工俭学工作岗位上锻炼,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到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开展亲情互动游戏,让父母子女间更加敞开心扉,种下理解与信任的种子。
(2)爱校教育模块——争做一名好学生。
第一,以校园文化滋养“完整的人”。
六合中专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始终着眼于涵养学生的情性,尽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五项追求。
一是站在着眼师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凝练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三风一训”、校徽、宣传册等载体使校园文化的内涵获得认同,形成师生的“底层冲动”。
二是站在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地培育新型师生关系。在宽容、乐观、感恩、自信的积极心态下实现师生的同步发展,帮助教师建立会感恩、会健体、会阅读、会交往的“新教育习惯”;帮助学生建立会思考、会研究、会实践、会合作的“新生活习惯”。
三是站在大成若缺的高处营造校园的文化环境。充分体现图书馆、校史馆、体育馆等场所的育德与文化场功能,让教室、宿舍成为“诗意栖居”的地方。
四是站在民主高效的高坡打造活力课堂。以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教学理念推动课程设置,确立课堂目标,处理课堂关系,做好课堂评价,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得到成长,收获成功。
五是站在以生为本的高峰优化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参与其间制定出“学校公约”“班级规约”,增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对学生个体进行多元、动态、量化考核,采用建立学生“成长账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纠正行为偏差,鼓励争先;榜样示范,让学生见证真善美的行为得到弘扬。
第二,以隐性课程建设弥补显性课程实施的短板。
六合中专校从三个层面开发实施了带有学校印记的隐性课程。
一是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挖掘了学校地理位置沉淀的文化;体现、发挥了校园景观、建筑所蕴含的审美功能;校园规划与学校文化传统相契合,实现了文化悦纳。
二是制度类的隐性课程。学校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做到了组织制度完善、管理制度人性、管理评价方式多元。
三是文化心理类的隐性课程。系统建设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雨花石校园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立己达人;重视情商教育,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性;重视心理文化的传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第三,通过特色化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认同。
坚持说校史、唱校歌、诵校训,让学校教育理念在学生心中扎根;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开展校园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增加参与班级建设和校园管理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定期举行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组织在校生开展校友寻访活动,为学生确立行动方向;通过“教学做”实践周活动,倡导学生自觉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环境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纪律管理、就业创业管理,从而全面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服务意识和创业意识。
(3)职业生涯教育模块——争做一名好员工。
第一,多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融合。
实施了自主型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该模式以校办企业为平台,将产品生产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培养,既能精技,又能提高职业素养。
实施了入驻型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该模式以“校中厂”为平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了综合效益,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实施了共建型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该模式以“冠名班”为平台,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展教学,为优质企业对口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员工。
实施了校外型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该模式以“厂中校”为平台,学校在合作企业中设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员工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实现了办学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第二,全过程开展校企合作,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
学校坚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中与企业实效化协作。包括进行专业调研,优化专业设置;制定、调整、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整合双方教学资源,实现共享;联合实施各类教学活动;联合进行教育教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开展质保体系建设;联合开展促进学生就业的系列活动等等。
第三,全方位开展生涯规划主题教育。
开展“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市场环境,了解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参考;与企业高管开展对话,通过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做好跨入职场的准备;组织学生到企业体验,增强职业意识,在一定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见习,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做好就业准备;组织岗前集训、就业调研等形式多样的就业专题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感;进行创业辅导,开展创业实践,举办“创业教育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
(4)公民教育模块——争做一名好公民。
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
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在文化基础科、专业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在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精致的校园文化,在人本化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在稳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风尚,在全面开展网络主题教育和专题宣传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开展校园诚信教育,提升现代公民意识。
开设诚信校本课程;营造诚信校园文化;开展诚信校园主题活动;形成诚信传播体系,建立立体互动的宣传平台,增加受众数量、扩大影响力;开发涵盖日常学习与考试考核、日常交往行为、日常经济行为、助人为乐行为、其他诚信行为、诚信教育评价的系统软件等。
第三,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合中专校采用专业小组和志愿者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调研、提出建议书、模拟举行听证会、开展公益行动等形式在诸如保护环境资源、关心公共问题、关注弱势人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角色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多元化。家庭访谈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学生好人好事的记录、学生违规违纪数据的分析结果、学生在各项德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及表现等均是“角色教育”评价的第一手资料。
评价主体多元化。管理人员、相关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社会第三方均成为“角色教育”的评价主体。学校还非常关注网络动态,及时记录、收集、分析社会公众对 “角色教育”成效的评价,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评价标准多元化。学校建立了动态量化考核标准,形成纪律遵守、仪礼风度、家国情怀、活动参与、个人美德、班级贡献等六大标准体系。
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角色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坚持推行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形成性评价、鉴定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开展“角色教育”的收获
开展“角色教育”以来,六合中专校方方面面都在呈现着喜人的变化:“课堂蕴含生命张力、校园充盈创造活力、环境放射人文魅力”的教育追求正在落地;宽容、理解、关爱、合作、真诚的人文精神正在校园弘扬;国家、责任、纪律和荣誉正在师生心中生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毕业生获得了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之路越走越广;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等众多荣誉。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3]高德胜.生活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杨艳春.德育人本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敬良斌.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