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政理念视角分析我国的行政管理
2015-05-30付玉璋
付玉璋
摘 要: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行政人员作为行政组织最重要的主体,其思想品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是反映行政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基于行政人员和行政理念视角,探讨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的困境及未来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理念;行政道德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40-02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行政道德教育不足、管理者官僚、管理方式创新不足等困境。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从行政理念角度积极提升管理人员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加强政府公信力及构建和谐社会就显得尤为必要。
1 从行政理念视角分析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是以国家的行政机关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领域广泛、综合性和动态性较强,为了实现行政目标而按照一定的权责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具有合理结构的公共管理活动群体。行政管理学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执行性、权威性和法制性,其基本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在一般情况下,行政管理主要反映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来探索归纳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从而推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效率化和时代化的进程。
然而,一个国家行政管理能力如何,根本上取决于其行政人员具备何种行政理念,也取决于其行政理念背后的一整套行政理念灌输系统。事实上,我党对行政人员进行行政理念灌输过程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开展的。首先,在理论内涵上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共同理念。尊重人、关心人、平等待人是二者在社会实践中的出发点。在服务对象上,二者都是为人民服务。行政管理组织是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维护和发展号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在最终目标上,二者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归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的行政理念灌输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中强制的、僵硬的制度灌输方式相比,具有柔性的内化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各阶层人员的核心方式。行政人员对内必须尊崇党和政府的执政和施政意志和理念,对外也必须代表党和政府行事。因此,如何使该群体所具备的行政理念既与党和政府坚持的理念一致,又保证其与老百姓所期待的一致,显得至关重要,而这,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对九百多万行政人员的理想和信念教育。
2 我国行政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2.1 行政道德制度不成体系
行政人员更多地是掌握公共权力,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殊的性质使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精神,坚决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绝不能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和体验使行政人员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丰富社会主义的行政道德情感,加深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涵养,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原则要求和规范标准,提高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完成对公共行政道德由认识、情感、信念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前行政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形成一套完整地体系,包括行政人员入职前的道德教育培训、入职后的定期考核都未能满足当前要求。因此导致行政人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道德教育不足,受历史传承影响较大,尤其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另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践未能很好结合。行政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所需的优秀品质存在一定距离,行政道德教育没有与其他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2.2 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
行政权力主体应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刻认识自己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把以公共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引导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尽管在行政人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一直在讲,一直在抓,但成效依旧不够明显。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人的思想所带来的冲击和变化是巨大的,物质利益思想渗透到社会各领域,部分行政人员受物质利益思想影响,在行政管理队伍中存在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特别是极少数干部暴漏出的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等问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处于被动,总是等到理想信念动摇的情况出现甚至已经产生消极影响时,才进行补救式教育。在教育方方法上缺乏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现实与理想信念教育交集略少,降低了教育的可信度。
2.3 行政理念渗透方法不够灵活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规范、轻人格、强灌输是当前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基本现状和问题。规范主要指道德规范,它作为一种外在的作用力来影响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维,达到调节社会成员关系的目的。人格主要指道德人格,它着重强调的是人自身所拥有的内在力量,即道德主体意识。强调在道德选择面前,通过内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改造,使人们拥有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人格尊严。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上主要以灌输为主,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更多的直接的灌输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工作制度等。灌输方式虽有其合理性,但其判断标准存在一定的认知主义,其判断标准多为背诵的熟练度、理论知识的掌握度而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造成理论与实相脱离,部分行政人员口头说一套,实际做一套。
2.4 行政文化氛围缺乏和谐
行政文化关系到政府系统行政方式的选择、职责与作用、人际关系等,是行政体系的深层要素。然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君臣意识和宗法意识等在我国当前的行政文化中依旧能够窥见一斑。以官本位思想为首,使整个行政过程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人治性。官本位思想和“人治”传统是相生相依、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即使在法律制度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有法不依的案例。这些传统旧思想对当代行政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诸如人情社会、后门关系、面子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部门内部竞争的公平性。如果行政人员长期感受不到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才能的发挥便会受到限制,最终势必影响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随着行政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也开始致力于构建和谐的行政文化氛围。
3 更新理念: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3.1 深化行政理念教育
加强行政人员行政理念教育,培育坚定理论信念,主要是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各级行政领导干部要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学习水平、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尤其是青年工作者应主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砥砺意志品质、锻炼过硬作风、增长实践才干,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预防贪污腐败的有力保障。
3.2 建立完善的行政理念教育体系
行政组织的队伍管理与建设,关系着行政部门的作用发挥。建立完善的行政理念教育体系,强化行政管理组织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工作,搞好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其次,抓好行政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从政治上、思想上和业务素质上加强要求和培训。第三,要调动和保护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同时,按岗定责,按时考核。与此配套,行政干部应实行“一岗两责”制度,既抓业务工作,又抓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双项考核,形成一个易于考量的量化标准,并以此作为干部奖惩、任免的主要评判依据。
3.3 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养成“服务型”行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因此,在行政管理中,政府应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行政人员的思想觉悟,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把我国政府真正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捍卫者。
3.4 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下,加强启发式、渗透式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方法。通过启发、渗透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开展座谈会、体验课及观看教育片等多种方式,能够增强行政人员树立主体意识,提升道德能力。主体性意识的唤醒不仅能够培养行政人员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实践固化这种能力。培养高道德水平且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行政人员,能够增强他们行政管理的实践能力,提高行政工作水平。
4 结 语
通过上文分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有利于实现教育人和管理人的一体化,通过内化与外化相互推动前进的方式来引导行政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环节,促使行政人员形成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执行正确的方针、路线,采取科学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再次,二者的融合互助有利于增强反腐败的约束力。实践充分表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意义。构建包括惩治、预防、制度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反腐倡廉体系成为提高行政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重视和强调行政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解决和行政管理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实现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管理:探索与发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