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实词的高考复习指导策略

2015-05-30陆振球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词类实词文言

陆振球

为了更好地考察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近些年来语文高考中的文言文几乎没有从课本当中选取过题材。那么面对这些陌生的课外文言文,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去解答呢?特别是文严文中比较令人费解的文言实词更是令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笔者将在此结合苏教版现行语文教材,有针对性的讲一下语文高考中文言实词的解答策略。

一、有针对性的积累文言实词

笔者认为学好文言文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要了解、熟悉文言实词的用法。要想学好文言文,一定要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语言的学习没有捷径,没有人可以保证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也没有人可以保证考卷上遇到的文言文自己都有所接触。那么当我们在考卷上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呢?答案是唯一的,只有大量积累文言实词,才能保证自己在面对新的文言文篇章时做到各个击破,连词成句,进而攻克整篇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率的积累文言实词呢?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结合作品把常用文言实词进行勾画、归类积累。以《师说》中的“师”为例,本文中“师”共出现26次,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去识记每一句中“师”的含义就较为困难,通过课堂探究学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其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如作名词有两个情况,一是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是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作动词则有三种情况,一是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二是作“从师”讲,如“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对于一些常用的实词或词组,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归纳积累。

二、锁定关键词,解剖全文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思路,基本上都是以实词的考察为主。那么实词的具体考察方式有哪些?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在接下来的环节当中,笔者将重点讲解一下如何用你的火眼金睛快速锁定重点词汇,进而解剖全文。

1.熟悉文言实词的古今差异

以2013年江苏卷的一道选择题为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这道题主要通过相关的文言实词来考察了同学们对文言实词的解释古今差异的掌握程度。C选项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就会得出此中的“制”应该是一个名词,做制度解释,而不是选项中的节制,选项中的释义再代入到原句中去翻译整句的话,很明显句子是不通顺的。该题很巧妙地考察了同学们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那么在具体的考试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分析这道题呢?首先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来对引号内的词义和词性进行分析,其次要把我们分析的结果再次代入到句子中进行整句翻译,看一下翻译的结果是否顺畅,是否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文言文中解读文言实词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如组词法、词位法、联想法、语境法。比如如果我们在一句话中遇到“朝”字,我们可以给“朝”字组词,组成朝代、朝拜、朝见、朝向等,进而再把这些词组一一代入到我们要翻译的句子当中,看一下那个句子符合句意。当我们遇到诸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样的句子时,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句子的结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族”字的位置和“灭”字的位置是呈工整的对仗。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族”字的意思就是灭亡。最后当我们把“灭亡”代入到句子当中去整体翻译的时候,也会发现这样翻译句子非常合理、通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用再有任何疑问了。再者,当我们遇到句子结构难以判断、句子拆分成词组之后依然十分陌生的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但最终依然是要把我们联想到的结果代入到文中试探是否合理。由此可见,文言实词的攻克方法最终归根结底都是要回归语境。

2.警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文言中较为常见,而很多学生在翻译时常常出错,原因是不明白文言句中的词用作了哪种词性。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明确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如何用。如名词作状语的“骊山北构而西折”,可译为:从骊山北面(或:从骊山;向北);西,向西。名词用作动词的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中的“龙”可译为“出现了龙”。“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中铛,当作铁锅;石,当作石头;块,当作土块;砾,当作石子。形容词作动词的如“蜀山兀”中的“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在遇到词类活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分析。如“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直观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就好像是“壮士死了一个知己,提着剑离开了燕京”,但是仔细深究的话就会发现这种翻译太无厘头了,没有任何逻辑可言。那么这样的句子到底该怎样翻译呢?还是那句话,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历史知识,我们就会知道这里面描述的是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荆轲是为燕太子丹而死。由此,这里面的“死”字不难被翻译出是“为什么而死”。

3.遇到通假字怎么办

关于通假字,主要是要把握其字形及意义。因为大多数通假字的读音、字形都相同或者相近。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通假字字形既不相近,读音也不相同,在陌生的文言段落里遇到类似的通假字,就要充分调动起我们的语言感知能力,结合上下文,锁定通假字。

在引导学生学习通假字时,更多要注重让学生明白改字通哪个字,如何翻译。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的“缦”,通“慢”,长久之意。《烛之武退秦师》中通假字就较多,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已”,通“矣”,语气词,了。“共其乏困”的“共”,通“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满足。“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阙”,通“缺”,侵损,削减。“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的“”知,通“智”,明智。其中大多数都较为常见,但也有个别较为少见,如“厌”通“餍”,对于这样的通假字就需要学生特别识记。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猜你喜欢

词类实词文言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