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才本应先育人

2015-05-30张郑伟马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林森复旦育人

张郑伟 马茹

笔者曾选择《复旦177名学子写联名信为林森浩求情》(新民网)这一篇新闻报道稿作为“时评周评”活动素材。然而让笔者吃惊的是所任教的学生竟有近三分之一的持有诸如“人死不能复生,应该给林森浩一个机会”、“杀人一定要偿命么”、“一方已经受重伤,何必害另一方父母呢”,“他有高学历,杀了太可惜”等观点。还有一个观点则让笔者极度震惊——“我如果是林森浩我也会毒杀他,谁让他抢走了我的成功的机会”!

这些观点中折射出的对已逝生命、国家利益、法制原则的漠视,对利己的自我价值的强调,对时代使命担当的缺失。笔者认为林森浩投毒杀人就是一个恶性事件,其手段之残忍,影响之恶劣,非死刑不足以向黄洋父母、向社会交代。

笔者设计这则材料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能认识到人应该有责任意识和时代担当,不能以个人、小集团的利益损害国家集体利益。本以为学生们能展示出有为、阳光、理智的一面,而学生表现出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笔者的期待有太多距离!

回想起20多年前清华的铊中毒事件,以及近年频发的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有关的负面事件。可以说,大学生出问题了。然而细想一下:高校学生出了问题,根源一定出在大学校园?中学阶段是一个孩子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学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念出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出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应试化、功利化的高中阶段,学生慢慢失去了修德的本性,向善的心灵。理想与现实中,谁斑驳了我们的高中生?

一直以来“教书育人”都包含着传授知识和和教化学生两方面的内涵。我们把教书育人看作是教师的天职,把它当成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也正是如此,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当作学生美丽心灵的创造者。

而部分高中生在关于如何看待林森浩的死刑,如何看待复旦177师生联名求情事件中给出的态度,无疑让人大跌眼镜。

我们的“育人”功能被弱化了!当本科率、升学率成了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高中被行政干预,学校只能被迫专注于成绩和分数,淡化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最终部分高中只有“教学”知识,没有“育人”。

我们的失职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灾难是可以想象的——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

学生在投毒和求情事件中表现出的思想问题,责任不在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在某种层面上说,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会了学生自私、嫉妒、冷酷,教给了孩子“我如果是林森浩,我也会毒杀他,谁让他抢走了我的成功的机会”的思想!

价值选择和方法的判断从来是发自内心才有意义,学生唯有经过自己思考作出的价值判断才是影响其个性、思想形成关键因素。“复旦投毒案”素材的首轮写作现状迫使笔者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人道主义不仅仅是同情,惩恶就是扬善,法律和人情不能混为一谈的道理。笔者想起了电影《东京审判》,特别是其中关于量刑的辩论。这部电影对学生是否会有影响力?

5月中旬笔者给学生看了电影《东京审判》。在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播放过程中,学生时而欢笑,时而沉重肃穆,时而切齿怒骂。看得出学生很喜欢,很投入,受到的触动也很大。看完后,笔者请学生思考:对日本甲级战犯判定绞刑的量刑该不该?林森浩该不该判死刑?笔者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日本甲级战犯如判死刑,则须承认林森浩也难逃一死;若为林森浩求情,则无法回避包庇日军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无法回避面对我们死去的同胞和人类文明,两者的不同也仅在于群体和个人。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层的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人道主义、感性和理性、法律和人情、责任和担当等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的周评出了几篇很出色的文章。带给了笔者不少惊喜。诸如“一人犯错,凭什么要他人和社会买单”“法律——道德的最后防线”“若不行刑,法律何处容身”“请愿是爱,死刑也是大爱”“如果不是复旦学生还求情么”“谁来给黄洋父母一个说法”等观点都很有见地。和第一次的观点相比,学生在价值取向、梯度、高度把握方面都有了进步。新观点体现了学生们能初步正确衡量小善与大恶、人情与法律、责任与行为等的关系,展示了他们心中有爱而不拘泥一己之私,不为感性冲动所迷惑的成长与进步。

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便利条件,进一步选择了来自各方面的优秀的时评、社论等给学生拓展阅读。所选的这些社评、时论大都有开放的视角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忧患意识,对国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意义。让学生有了“思想”再去“交流”,学生和社会的距离感明显缩小,自然就有了成就感、责任感。

育才本应先育人,把学生的灵魂带出钢筋水泥的教室,用开放的眼光审视世界,用高尚的道德看护心灵,育人不失位,我们的青年才不会迷失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林森复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一路踽踽独行
一路踽踽独行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想你了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
复旦“女神学霸”的成功秘诀值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