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明明如月”的“月”

2015-05-30潘志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薄言长生喻体

潘志国

现行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选了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的主旨,一般认为核心是“忧”,所忧为三事:第一人生短暂,第二人才难得,第三大业未成。这种基于全诗整体意蕴的归纳是正确的。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诗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月”,大家的理解很是不同,进而导致对这四句诗有不同解读。“月”的确切含义、这四句诗的确切意义该是什么?下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月”形容人才,这四句是说人才(贤才)难得,所以忧思不断。第二种观点认为“何时可掇”或为“何时可辍”,掇,拾取;辍,停止。“月”形容忧思,这四句意为“明月是永不能拿掉的,它的运行也是永不能停止的,‘不可掇或‘不可辍都是比喻忧思不可断绝。”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可商榷。

“月”是喻体大家没有疑问,那么本体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同或者相似点。例如本诗中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朝露”喻人生时光,以其日出则消喻人生短暂,这样理解就很自然贴切。于是,“月”和上文所说的“人才”、“忧思”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点呢?这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如果理解成“人才”,那么,其一,以“月”之皎洁喻“人才”之高洁?这不合事实。曹操用人重才轻德,一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被他收纳任用。其二,“月”是绝不可摘取的,那么人才自然是永远不会得到的,这显然不是曹操的初衷。

其次,“月”受叠音词“明明”修饰,饱含倾慕之情。一些例子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复言,传神地写出妇女采摘芣苢的状态,可见她们的愉悦之情。又《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苍苍”复言,状男子缠绵悠远之心境。因此,认为“月”代指“忧思”,于语气不洽。

“明明如月”,意象清朗,因此,“月”不可能是他要努力断绝的“忧思”,因为“忧思”的味道是苦涩而沉重的。于是,“何时可掇”反倒充满着意欲得到“月”的强烈渴望。所以,理解为要努力断绝“忧思”,于意境不谐。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诗人是以“月”比喻长生。

第一,从诗歌结构看,全诗32句,其中1到16句为第一大层,17到第32句为第二大层。第一大层1到4句谈人生苦短,以下重点谈渴慕人才,相见甚欢。第二大层17到20句,作者呼应第1到4句,既然人生短暂,自然有求取长生之意,以下再言人才之事并归结到统一天下的宏愿:这样就构成了回环往复,有呼有应的章法。

第二,《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又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古人以日月等比喻长生永恒,充满着对生命长存的祝福与渴望。志在天下的曹操此时尚未统一全国,岁月如流星,时不待人。那个时代因疾病、战争等,人们又普遍早死,曹操对延长自我生命长度的期盼才会溢于言表,于是他追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这样,从诗歌结构与“月”这个意象的特征切入,我认为以“月”喻长生,以“掇月”喻追求长生,才是确切的理解。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三中。

猜你喜欢

薄言长生喻体
热情的劳动颂歌
《周南·芣苢》
王力《古代汉语》中“薄言”注释的商榷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Application of real space Kerker method in simulating gate-all-around nanowire transistors with realistic discrete dopants∗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我的长生天 我的厚土地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乐观豁达的好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