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心理因素对幼儿“会问好”习惯养成的影响

2015-05-30葛原

东方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幼儿

葛原

【摘要】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孩子“会问好”习惯的养成,本质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发展局限与环境相互作用后选择的特定行为,需要老师和家长正确引导,反之如果教师和家长的忽视或者方法上的简单,教育方式又缺乏科学的验证,幼儿长期养不成“问好”习惯,会不利于幼儿的心理成长,也不利于父母和教师进一步对幼儿的沟通和教育。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问好”对幼儿的意义,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环境因素,有针对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意义在于尝试分析幼儿不会问好的原因,将其分类,分析幼儿不会问好的心理障碍,从解决自身和环境入手,寻求有效的引导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幼儿;会问好;心理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和培养文明礼仪的关键场所,培养幼儿能有礼貌的对长辈、亲友、教师及同伴问好,是养成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一环。但“会问好”不该是一贯的“你提醒、我复述式”的问好,而是应由幼儿自发有意识的问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这些格言都告诉我们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幼儿的终生。因此,如何培养幼儿“会问好”的习惯已经成为了现在幼儿教育中急需研究的课题。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带孩子来幼儿园时,当孩子还没和老师说“早上好”时,家长就脱口而出提醒孩子“宝宝,要对老师说什么呀?快和老师问好呀”,这样孩子原本准备的自发性问好,就变成了提醒式问好。同样的情况还常常出现在老师组织开课的时候,客人老师来之后,组织教学的老师都会有意识的提醒幼儿问好。有的孩子往往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家长或老师提醒而问好,长此以往就变得不再主动问好,这个孩子就变成了我们心目中“不会问好”的孩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和老师不适当的引导,使得幼儿在培养“问好”的习惯中,自己的认知和家长、老师引导发生冲突,反而幼儿承担了“不会问好”的“过错”。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分析孩子不愿意问好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思考应该做什么来帮助幼儿。

那么幼儿“不会问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实践,就幼儿“不会问好”的几个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影响幼儿“会问好”的心理因素。

许多幼儿存在“问好”障碍主要表现为:在运用“问好”礼仪上,要么不会主动问好,要么从不向人问好,或是故意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还有的用表情、姿势、眼神代替问好;有的是高兴时就问好,不高兴时就不问好;有的问好不规范,有口无心,漫不经心,不诚恳,不友善,没称呼,声音小,不使用礼貌用语,并且常常要由长辈或者老师提醒或暗示才向人问好,有时甚至像八哥学语似的模仿长辈的话向人问好。

笔者认为,造成幼儿不会问好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自身、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的原因。

1.自身原因

有一些家长,在幼儿遇到“问好”情况时就“代劳”,使孩子缺乏锻炼机会。家长带孩子出门时,遇到熟人或亲戚,家长往往会抢先一步催促孩子:“这是刘叔叔,问刘叔叔好”。这种情形多了,小孩会感到难堪并产生依赖心理,认为一切都有大人来安排,自己只是按家长的要求来做,当然就无需思考,自然就不会主动问好,造成了孩子在“问好“习惯上的惰性,从而不能养成会问好的习惯。

2.家庭的原因

一是家庭缺乏“问好”氛围。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出言不逊,满口脏话,有时见面不问好反而骂人,常吵架、闹矛盾,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关系紧张。二是教育方法不对路。家长一味溺爱娇惯,一贯以孩子为中心,一直亲昵向孩子问好,虽然是示范了“问好”,但是单向的由上而下,没有留给孩子主动问好的机会,关心有余而教育不足,从而造成幼儿不想主动关心问候别人,养不成好的习惯。此外,对于一些內向的孩子,家长老是当着孩子的面说他“害羞”,给他贴标签,也常常使得孩子从心里回避和人问好去适应身上的标签。

3.学校的原因

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想法,在培养孩子“问好”的习惯上,需要耐心了解情况,静心对症下药,找到破解问题办法。笔者班上有个稍微有点结巴的孩子,一开始不愿意说话,为了促使他开口说话,我经常就强制他说话,但是他反而更不愿意说话了,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我就从侧面观察他,发现他愿意和小朋友说“你好“、”喂“的话,找到这一突破口后,我就特别为他设计开口游戏,通过和小朋友玩游戏,逐渐培养他“问好”的习惯,坚持了三个月后,这个孩子已经养成了开口问好的习惯

二、排除“不会问好”心理障碍的对策

1.在教学活动中,强调问好习惯养成的直接强化

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外部强化是对学习行为的一种直接强化,教学活动就运用了这一理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运用班杜拉的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的学习四阶段理论。利用各阶段性规律,对幼儿养成“问好“习惯进行直接强化。主要可以分两个步骤:

首先要说明问好的理由。老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看图画书和在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孩子。比如,熟人间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表示一个人懂礼貌、有修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而且,打招呼之后,问候和被问候的人都能感到愉快。

其次要了解幼儿的想法。老师不妨先问问幼儿是怎么想的,然后告诉他具体怎么做。比如,引导幼儿主动问候他喜欢的人,并要求幼儿下一次再见面时主动问候他,如果孩子能迈出这可喜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能拓展到一次向两个人问好,逐渐适应问候更多的人。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以转移话题的方式代替指令性的语言,引导不愿意开口的幼儿开口,用兴趣去启发引导,不要用反复的提醒和批评的方式去教育幼儿,因为这大有可能使得幼儿再也不愿意开口问好。

2.家庭要精心创设问好的心理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一个良好的家长人格形象,将会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家长在培养孩子“问好“的习惯,应该善于运用陈鹤琴的教育观点:“小孩子好游戏的,小孩子好模仿的,小孩子好奇的,小孩子喜欢成功的,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小孩子喜欢合群的,小孩子喜欢称赞的”,树立正确的育子观,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走出爱的误区,不娇惯、溺爱、纵容,不剥夺孩子主动问好的机会。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科学育儿,要挤出时间和精力,利用适当的场合和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耐心说理引导和渗透,帮孩子找原因,想对策,多鼓励,不需要婆婆妈妈,喋喋不休,点到为止,并且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关注孩子第一次主动向人问好的良好开端,及时真诚给予肯定赞美,要正视教育可能出现的反复,出现反复要因势利导提要求,并依次递减,做到耐心,不厌其烦,使之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养成主动问好的良好习惯。

最后,笔者认为,幼儿“会问好“的良好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能集腋成裘。特别是对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行不通的。“会问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强有力的“金三角”,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训练,这也是广大老师和家长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冒名芳.市场经济与家庭教育[J]. 江苏社会科学 1994年03期

[2] 薛焕玉.试论家庭教育[J]. 北京教育 1994年Z2期

[3] 王婷.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个性化教育渗透的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22)

[4] 于璐.浅谈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5] 袁春燕.齐抓共管,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形势下注重心理因素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影响孕妇羊水产前诊断依从率的心理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