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观在“二拍”中的表现及影响
2015-05-30夏书颖刘银华
夏书颖 刘银华
摘 要:“二拍”作为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受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深重。二拍中的因果故事题材多样、丰富多彩,因果观念成为小说主要内容或主导思想,对明代小说的内容产生了一定限制作用,所宣传的宿命思想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也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提供了基本方式。同时,“因果轮回”作为一种结构模式为古代小说家加大小说时间的跨度和增加情节的容量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关键词:二拍;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认为有因必有果,万事万物都处于因果报应之中,前世的种种都会报应于后世。佛教因果观认为人的行为是造成个人命运走向的重要原因,积恶成疾必然受到报应,只有弃恶扬善才能获得善果。
作为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凌濛初所做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二拍”)受佛学因果思想影响深重。从内容上看,“二拍”中半数以上的故事都掺夹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从形式上看,“二拍”中的很多故事都是采用因果或果因的结构模式。
一、因果报应思想在“二拍”中的表现
“二拍”一共有八十卷。其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的小说接近一半,直接涉及到因果报应思想的小说超过四分之一。从内容上讲,这些受因果报应观念影响的故事大体可以分为婚姻爱情、经济逐利、官吏活动、世俗怪事百姓生活几类。
(一) 经济逐利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商人活动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对利益地追逐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面,市民逐利成为其乐于反映的现象,所以反映当代商业活动和经济思想也成为“二拍”最重要的主题。
中国佛教因果说决定报应的通常是外力,如“天命”“鬼神”一类。因此因果报应时常伴随着鬼神观念。初刻卷十四《酒谋对于郊肆恶,鬼对案杨化借尸》就是通过鬼神来进行报应的。故事主人公于大郊为谋财,杀死了单身穷军杨化。杨化冤魂附身于李氏揭露于大郊恶行,终得昭雪。于大郊谋财害命,不讲道义,后遭报应,这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①作者认为只要种下业因,没有不受果报的。这实际上是利用因果报应思想奉劝世人自觉止恶扬善、遵守礼教道德。
(二)婚姻爱情故事
爱情,自古就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二拍”中的婚恋故事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姻缘天注定是古代重要的爱情思想之一。“二拍”宣传自由恋爱,其中很多婚恋故事受因果思想影响,反映男女婚姻天定,前世或已注定的“因”必将造成后面的“果”。
“二拍”中明显受因果思想影响的婚恋小说有6篇。初刻卷二十七《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中崔俊臣和妻子王氏本是一对才子佳人,恩爱异常。不料遇上强盗,夫妻分散。王氏后入空门而崔生成了知府。后因机缘巧合刚好被崔生看到王氏题字的芙蓉画,最终夫妻团圆,强盗顾阿秀等尽送官府。恩爱夫妻终相聚,强盗恶霸得报应。因果报应思想穿梭于全卷中,让本是巧合的婚姻故事染上宿命色彩。
(三)百姓生活,世俗怪事
为宣扬因果报应,凌濛初喜欢把此生无法解释的问题归于前世因果。初刻卷三十《王大使威行部下,李参军冤报生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话说天地间最重的是生命。佛说戒杀,还说杀一物要填还一命。②”作者认为生命可贵,欺心杀人必受报应。故事中李参军无故被被副大使关押将要处死,众人十分不解。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因为李参军早年为盗,杀了王生,王大使故杀李参军报前世之仇。“既是有此冤业,恐怕到底难逃。”③这个故事听来荒谬,但却表现了作者对前世今生三业轮回的信奉。佛教讲三世因果,因果是在生命的轮回中体现的,作者采用这种观点其实也是用此因果劝人们不可行不义之事。
(四)官吏活动
仕途科举,一直是古代仕人乐于讲述的话题。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世风败坏官吏横行。作为一个封建文人,凌濛初本着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二拍”中通过因果思想讲述官吏活动的故事主要有三篇。作者通过善恶有报的因果思想,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批判和“救世”的寄托。
初刻卷十一《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狠仆人误投真命状》讲了一个被迂官冤死而后真相大白的故事。作者通过因果轮回说,把是非对错归于前世种因,把冤屈事实归于皇天判断的想法显然是荒谬的,然而在一个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社会中,作者通过因果报应思想寄托的却是“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可草菅人命,视同儿戏”④的希望。
二、因果思想对“二拍”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
因果思想进入小说,不仅影响了小说的内容主题,因果观念作为佛教阐释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对受其影响小说的叙述模式、逻辑结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最突出的影响仍表现在情节结构方面。
(一)对情节结构的影响
我国古代小说通常以顺叙的叙述方式为主,受因果观念影响形成的小说中因果或果因结构都良好地适应了这种叙述方式。在小说中,作者自然的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的讲述故事顺应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故事的传播。
在二拍中,受因果报应思想影响的篇目,结构可分为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这两种。前因后果是指小说先叙述主人公的事迹或行为,再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即得到的果报。前果后因是指小说先讲述事情发展的结局,再阐明结局产生的原因。
“二拍”中涉及因果思想的故事有18篇采用的是前因后果的结构模式,只有4篇是前果后因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受因果思想影响的小说中,从始至终的单线叙述方式是作家乐于采用的,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叙述方式以顺叙为主。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果-因”这样的倒叙结构在因果小说中占得分量不多,但随着因果思想进入小说,“果-因”这样的倒叙结构也成为构建明代短篇小说一种基本形式。
二拍中比较典型的“前因后果”模式的因果故事有初刻中《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整个故事结构非常简单。故事主人公刘元普保全孤儿寡妇帮助安葬他人骸骨。最终受阴德之报,老来得子官加一品。整个故事线索分明,故事情节紧凑,前因后果一气呵成,构成单向发展的完整结构。
采用“前果后因”结构的篇目有4篇,而这四篇又都采用了“前世今生”的因果模式。小说中往往先点出主人公的遭遇,然后究其原因,最后探寻到原来是“前世种因”导致今生所获得的报应。
(二)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因果思想进入小说,对小说的人物塑造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拍中的主要人物有商人市民、官吏仕人,农民地主。小说由于受因果报应思想影响,二拍中人物都趋于类型化,个性十分鲜明,善恶分明。如于大郊的凶狠险恶,不择手段;刘普元的忠厚仗义,乐于助人;胡生的荒淫无耻,纵欲宣淫;贾仁的悭克吝啬;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势力无耻;王玉英的贤良淑德,张福娘的情深意重,一心守贞等。各种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善即是善,恶即是恶。在凌濛初笔下,每个人物的个性都是从始至终统一的。受因果思想的影响,好人将得好报,坏人必受恶报,作者只好把人物认定在“善”或“恶”的框架内,很难把人性的复杂面展现出来。
三、因果思想与明代小说的关系:以二拍为中心
“因果轮回”作为一种结构模式,为古代小说家加大小说时间的跨度和增加情节的容量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与此同时,因果思想的引入也使明小说具有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小说的大团圆结局和小说中转世情节的进入。
(一)大团圆结局
因果关系支配着善恶报应。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乐于见到好人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惩罚的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中国传统小说往往以大团圆结局。
在“二拍”中受因果思想影响的小说就都以大团圆结局,这些结局模式又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前因后果,善恶有报,在现世中完成报应。如刘元普老来得子圆满一生;二是借助鬼神,真相大白。如谋财的于大郊被鬼魂揭露了罪状,杨化昭雪冤屈;三是机缘巧合,终成圆满。如顾阿秀和崔俊臣因识得“芙蓉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每个故事结局总是以主人公的命运得到转变为结果,因果有报,不管故事情节有多曲折,最后受到冥冥之中的安排,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好报。即使是从故事发展来说不能构成大团圆,但作者总会用添加神奇色彩制造巧合等方式使之团圆。
果报观念进入明小说有深厚的社会根源,而在善恶有报的民众心理下,大团圆结局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明代小说的基本特色之一。
(二)转世情节进入小说
“转世”是佛教因果观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转世指一个人在死亡后,其性格特点或灵魂在另一个身体里重生,这种观念随着因果思想被带入到明代小说中。
二拍中涉及转世情节的篇目有初刻卷十四《酒谋财于郊肆恶,鬼对案杨化借尸》、初刻卷三十《王大使威行部下,李参军冤报生前》,二刻卷十三《鹿胎庵客人作寺主,剡溪里旧鬼借新尸》,二刻卷二十四《庵内看恶鬼善神,井中谈前因后果》等几篇。转世情节进入小说,一方面增加了小说的奇幻色彩,也解释了某些看似不合理的因果报应,另一方面,为小说的结构带来新的转折和变化。《瘗遗骸王玉英配夫,偿聘金韩秀才赎子》中王玉英本已是鬼魂,为报恩而转世成人,她的转世促使小说的发展,由此引发的生子报恩,遭人识破,帮助二子等情节都与鬼魂转世有关。转世情节成为故事往下发展的必要点。
四、结论
因果思想作为佛教的基本思想进入小说是基于作者惩恶扬善的劝谏目的,在明代小说中,因果观念成为主要内容或主导思想,对明代小说的内容产生了一定限制作用,所宣传的宿命思想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也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提供了基本方式。而“因果轮回”作为一种结构模式为古代小说家加大小说时间的跨度和增加情节的容量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同时也促使我国古代小说特色的形成。
注释:
①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M].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168页.
②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M].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380页.
③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M].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388页.
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M].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125页.
参考文献:
[1]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 上海:中华书局,2009.
[2]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 上海:中华书局,2009.
[3]丁根锡(编).拍案惊奇自序—中国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黄亚娟.浅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J].高校讲坛,2009(1):143.
[5]王和勋.浅析“三言”中因果报应故事的类型与思想成因[D].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
[6]赵玲霞.浅论因果报应观在三言二拍中的表现及原因[J].安徽文学,2008(4):55.
[7]魏文哲.论“二拍”中的因果报应[J].明清小说研究,2007(2):19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