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地满足好奇心:探寻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巧实力”

2015-05-30刘俊

对外传播 2015年8期
关键词:纪录片挑战受众

一、引言:平衡地满足好奇心

当下的中国,对外界而言像是一个巨人,体量庞大,让人赞叹,它吸引着外界向这个巨人拢近;但是,在拢近的过程中,外界逐渐发现这个巨人的脾气与秉性却并不为人所知,并且由于缺乏了解产生了恐慌与隔阂。这一比喻反映了如下矛盾: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国际社会对真实、深刻的中国形象感知度严重不足,多是停留在对一些中华文化与人种符号的浅层认知上,或是秉持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资源环境等“威胁论”。①我们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窘境亟待回应与补强。

1. 极端丑化与极端美化:传媒艺术塑造中国形象时存在的两极问题

毋庸置疑,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次第包含摄影、电影、电视、数字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的“传媒艺术”②,是对外告知中国生态与中国价值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在对外告知中国形象的传媒艺术作品中,其内容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1)极端“丑化中国”。此类作品,若是中方拍摄,则常有兜售政治符号之意;若是西方拍摄,则常受冷战思维影响而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多半报以敌视,甚至全盘拒绝。(2)极端“美化中国”。此类作品主要是“意识形态正确”为指导、“宣传品”为形态的中国“外宣”作品,基本特征是全盘、单向,甚至“简单粗暴”地放大中国的正面形象。

这两类普遍存在的倾向,都是在“不平衡”地传播中国形象,均是阻碍中国国际传播力、中国形象提升的障碍。前者虽然一定程度上符合西方人的心理期待,也会取得一定的传播效果,但其内容的不客观、单向负面必然会导致中国形象的负面树立。这类作品传播得越多,越是和我们国际传播的目标背道而驰。而后者,虽然在内容上能够与我们国际传播的目标相吻合,但其鲜明的“宣传”意图,导致其从传播的起始端就被西方传媒与受众拒绝,更奢谈传播效果。面对“有人看,但形象负面”和“形象正面,但没人看”两个困境,摆在中国如何通过传媒艺术进行国际传播、塑造中国形象面前的问题,便是“平衡地”矫正二者。

2. 解决之维:利用跨文化交流中的好奇心,平衡地传播中国信息

“平衡地”矫正二者,需要借助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最关键因子:人的好奇心。中西方跨文化理论反复证明,对异域、异质文化和生态的“好奇”,是人在跨文化信息接触、交流摄取、认知选择、行为改变中最活跃的因子。从心理学上讲,当我们发现一国的视觉风貌、社会生活、文化规则,与我们是那么的不同,我们因为不了解而产生了一种心理空当——我们认知心理的天平,此时发生倾斜,“好奇”的一端高高翘起;我们必须摄取足够的信息,使了解的欲望得到满足,“好奇”的一端才会降下来,使认知天平重归平衡。

人的认知心理总是需要“重归平衡”的特点,导致人总要寻找满足好奇的信息,以使“重归平衡”达成。我们在国际传播中,正是需要精准而有效地利用这种寻找信息的心理欲望。但这种心理欲望又不是轻易可以被勾起并得到满足的,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总是对强加的判断特别敏感,总是对“强行改变我们的态度”的做法十分厌恶;而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掌握真实、客观、平衡的信息,自己独立做出对异域、异质文化与生态的判断。因此,在利用好奇心的过程中,理想的做法是主体传播者客观真实、正反两面地给客体接受者提供信息,也即“平衡”地提供信息,以使传播效果长期持续。

如果说“整体”上提升中国传媒艺术国际传播力、塑造中国形象,是提升我们“软实力”的题中之义的话,那么,“具体”到如何提升传媒艺术作品创作手法等问题,则需要探寻我们的“巧实力”,也即如何以具体层面的精准、灵活而有效的手法和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这是一门传播的艺术。能够平衡地对外传播信息,能够平衡地面对他者的好奇心,便是我们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巧实力”。这是一种策略,是一种自信的魄力,也是一个阶段。

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化到哪一步,一国的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力才能随之强化,一国的国际传播方略也才能强化到哪一步。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艺术的多元发展,当下中国传媒艺术的国际传播,需要进入到新的阶段——一个以自信为基础并有魄力容纳的阶段,一个可以通过提供平衡的信息去对接受的他者进行有效吸引、深度吸引、长期吸引的阶段。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以西方视角正反平衡地呈现中国

1. 《中国面临的挑战》的海外热播:彰显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排头兵地位

在传媒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形式——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国际传播中,相对于电影的叙事与制作水准有限、电视(电视剧和电视综艺)的吸引力与传播范围有限,海外受众对我国纪录片作品的认可度相对较高,纪录片也承担着相当重要的国际传播使命。“平衡地满足好奇心”的传媒艺术国际传播策略,不可避免需要依托纪录片来实现,以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国家层面,依据“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求,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不断受到重视和强调。③因应于此,两季的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Chinas Challenges)都有不错的尝试。

上海外语频道制作的系列专题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自2012年起,至今已制作两季共十集,在展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直面各种真实的社会问题。该纪录片第一季推出后不仅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还登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家海外主流媒体。其中,在美国公共电视台网(PBS)播出至今,在超过189个频道循环播出,累计播出超过1350次。这也是中国大陆制作的电视节目第一次达到如此广泛的影响力。最新的第二季《中国面临的挑战》,于美国洛杉矶时间5月9日起,在美国公共电视网加州电视台(PBS SoCal)首播。今年7月,节目还登陆了美国WORLD频道。WORLD频道是PBS的高端频道,由全美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两个公共电视台波士顿的WGBH和纽约的WNET组建。现在共有158个公共电视网的频道播出WORLD的节目,覆盖约美国全国67%的收视群体。④需要说明的是,传统而言,获得国际传媒机构和受众青睐的我国纪录片,多是软性话题纪录片,如风貌题材、美食题材、自然题材等,这次《中国面临的挑战》以直面中国发展问题与社会生活矛盾的内容进入海外传媒平台播出,可谓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

2. 正反平衡、西方视角:《中国面临的挑战》塑造国家形象之道

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被称为“中国通”,行走中国二十余年,深入观察中国,曾著有《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中国三十年》等;也是全球多家媒体的观察员,长期在CNN、BBC、彭博社等担任中国问题嘉宾。他既有对中国的真知灼见,又非常熟稔西方的媒体,为节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⑤《中国面临的挑战》能够罕见地进入西方电视媒体,并有一定播出热度,和本片以库恩的西方视角观察,并平衡地呈现中国信息——在呈现了中国一些发展状貌的同时,更不避讳中国现阶段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直接关联。

以“正反两面”“客观中立”的态度、以“西方视角”“信息平衡”的手法呈现中国,首先消除西方受众对中国发展话题的壁垒乃至反感,由此保证中国话题与中国影像切实抵达并呈现在西方受众眼前(无论他们是否有正向接受),这是提升我们传媒艺术国际传播力的第一道门槛。无论在多大比例上,西方受众对中国的态度会发生认知与行为上的转变,能够跨越第一道门槛已经弥足珍贵。

第一,就“信息平衡”“正反两面”“客观中立”而言,以《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二季)》为例,总结起来,这一季呈现了中国的五大困境。(1)城乡困境,如城市化带来的新市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城市城管与城市治理的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等;(2)教育困境,如新市民子女不易获得与城市家庭子女同等的教育资源、高校与中学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出路等;(3)经济困境,如自主品牌与科技创新力尚不足、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张弛关系等;(4)生态困境,如城市宜居程度尚待提高、美丽乡村的梦想尚有障碍、民众健康生活尚不能完全实现;(5)文化困境,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中国文化参与世界价值观建构的困境等。

在上述主线关切的基础上,就具体内容而言:(1)该片不仅直接阐释了一些重大的宏观问题,如前述的教育、城乡、地域、经济、文化、生态等;还大段聚焦于一些微观的现象,如中国电商的发展、国学热问题、城管问题等。(2)该片不仅反映发展中的矛盾,还间接牵涉出中国广袤而多元的景观,如藏地的宗教云烟、长江发源地的空灵、成都的都市繁华与静谧,甚至北京皮村的打工者聚集区的破乱等。(3)该片不仅反映了一些传统的社会问题,还触及了网络新媒体时代社会生活的新状况,如“高富帅”、海外淘宝、快递、移动终端等。(4)该片不仅注重呈现城市的发展,如常常闪现最直接给西方受众以“中国繁华”之感的鳞次栉比的高楼,也重视走向农村,并认为“要真正了解中国,必须走向农村,那里的每一个变化,都折射这个国家的发展”。(5)该片不仅注重话题的呈现,镜头表达也相对完整,特别是注重细节镜头,如打工者做饭吃饭的细节镜头、新市民狭小住屋的布局镜头等,值得肯定。(6)该片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一些生存现象,还注重反映中国人的处世理念,如片中一些主人公的话语:“吃得简单、住得简单,天长日久,便不会追求物质的丰裕”“宽容,不与人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是对抗的战略,而是像水,涓涓流淌而来”等。

第二,就该片的“西方视角”而言,体现在西方主持人库恩对中国问题与话题的判断,体现在该片内容以西方人不反感、能接受的“平衡与客观”方式展现,体现在该片至少从画面与话语表达上不意在“改变”西方受众的态度(而只是提供信息),体现在该片尝试以西方熟悉的符号(如可口可乐、西方管弦乐队、太极功夫、英语、时装设计)串联起中国问题与话题。“这部片子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一种‘挑战的模式,这也是库恩所擅长的。比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西方人对于这个问题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会再向他们解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是怎么回事。”⑥通过不同的故事,该片已经尝试在国际传播中、在塑造国家形象中提供这样的声音和姿态:中国是如此复杂多元,中国需要在融会、批判、汲收中,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然,该片也没有一味地反映矛盾、放大矛盾,而是同时提出解决之道,并肯定中国政府在诸多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例如就上述问题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城镇化进程。其实,整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以较为成功的“平衡视角”叙事,也在于它没有一味地只是呈现和深描中国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片子饱具负能量;而是针对问题不断地提出解决思考,特别是并不避讳中国在前述诸多方面的努力、发展和成就,以及中国特殊国情下特殊现象与状貌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该片虽然在一些方面有不错尝试,但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本文虽然对该片多有肯定,但主要还是从启示中国传媒艺术国际传播“巧实力”的角度出发的。本片的不足,如采访的地域较为集中,多次提及上海、成都;较之于第一季,第二季的褒奖意味更直接、更明显,这或许有碍该片在西方的传播效果;反复提及上汽集团等商业公司和机构,让西方受众怀疑其与商业赞助有关;等等。

总之,作为与西方合作拍摄纪录片的成功案例,甚至被称为“国内首部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研究、分析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⑦,面对只有6%的美国人能够说出一个中国品牌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认知度的窘境,《中国面临的挑战》通过平衡地满足西方受众的好奇心这一“巧实力”方略,以开放的姿态,努力跨越东西、融合东西,塑造中国形象,值得我们未来在理论与实践中深描。

「注释」

①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②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传媒艺术特征论之一》,《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

③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④上海外语频道订阅号:《<中国面临的挑战>今日登陆美国》,http://mp.weixin. qq.com/s?__biz=MjM5OTUwNzI0MQ==&mid=206785699&idx=1&sn=53cb 7f8fbfaa2a71f2e3f8a7d060f47d&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 ed=0#rd,2015年5月10日;中新社:《直面真实社会问题<中国面临的挑战>海外热播》,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1-22/6996674.shtml,2015年1月22日。

⑤新浪新闻:《<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二季)>研讨会在沪召开》,http://news.sina. com.cn/o/2015-01-27/075931447883.shtml,2015年1月27日。

⑥望东方周刊:《西方视角,中国故事——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诞生记》,http://www.centv.cn/diandi/folder343/folder379/2013/05/2013-05-147183. html,2013年5月14日。

⑦新浪新闻:《<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二季)>研讨会在沪召开》,http://news.sina. com.cn/o/2015-01-27/075931447883.shtml,2015年1月27日。

猜你喜欢

纪录片挑战受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叽咕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