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点建设探索
2015-05-30尹华玲张倩魏祥林周正宏杨学龙
尹华玲 张倩 魏祥林 周正宏 杨学龙
根据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分布现状,对接行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引企入校“零距离”共育人才,引企入校项目能把教室与工作场景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为企业培养德技双优、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为学校师资队伍、教科研队伍培养精英,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双赢之路。
将人才培养全过程细化为六个主要环节,强调校企融合必须全覆盖,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由此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六个校企共同”:
1.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由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各系应通过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和论证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体现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眼视光技术专业主动适应云南省的人才需求,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成立了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其委员大多来自行业企业;多年来一直坚持由委员会商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
(1)紧跟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新世纪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职业和岗位不仅变化更加频繁,个人择业、创业的自由度日益增大,而且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还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这些特点和趋势对技术高职高专院校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高专院校应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应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选择与地方基础工业、特色工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既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生的学习类型、学习水平和学习期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眼视光技术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调整课程体系。调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技术员参与教学计划修订,仔细分析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分析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才的需求,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调整,使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按照企业和社会人才培养要求去制定。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是我校眼视光技术专业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促进学生良性就业和学院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吸引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合理开发和确定专业,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向企业、了解企业;由高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及企业家组成“高参”,为学校老专业更新、课程更新出谋划策,使课程设置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确保课程设置的新、精、专。
(3)邀请企业参与制订培养方案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特别注意加强专业基础、突出综合应用、强化实践训练,重视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学习与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实验设备投入,改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生成技术能力。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密切联系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与相关企业合作,形成多种合作方式,建立由企业行家(或现场专家)、校内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中的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2.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根据工作岗位(群)任职要求或职业技能标准,以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为主线,学校专业教师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重构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型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引入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出版工学结合实训教材。现已开发的专业课程有《验光技术》、《眼镜定配技术》、《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三门课程,并且配备了多媒体课件及案例教学等资源。
3.校企共同集聚教学资源。首先眼视光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打造“双师”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双结构”师资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是聘请一些企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目的在于弥补学校技术实习、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还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二是接受企业的聘请,学校教师到企业兼任验光、定配、眼科检查、斜弱视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教师还要深入到企业进行调研,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同时也接触了许多平时无法看到的设备,不仅更新了观念,提高了业务水平,更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相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有了更全面的把握,为推进课改、提高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重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使学校的专业教学与生产、管理服务有机结合。
4.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共同打造的“双师”教学团队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了三个“打破”(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打破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界限)。
5.校企共同建设质保体系。根据质量管理體系的要求,由校企专家组成督导组,参与学院日常、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同时,每年组织广泛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6.校企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多年来坚持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之中,在校系两个层面上邀请企业的专家、管理人员、优秀校友来院作系列讲座,举办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文化宣讲等活动,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