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动力分析
2015-05-30龙伶俐肖红艳
龙伶俐 肖红艳
【摘要】辅导员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虽然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工作内容繁杂、人员构成年轻和学科背景复杂等困境,但辅导员工作自身的神圣职责、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体验和发展空间等内在因素在不断激励辅导员开拓创新,同时国家对辅导员工作日益重视、学生思想社会化日益凸显、辅导员工作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构成了高校辅导员不断进行工作创新的外在动力。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内在动力;外在动力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高校辅导员处在高等教育第一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基石,辅导员工作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校辅导员的 三育人!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对辅导员队伍的期待也日益提高。因此,分析研究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动力,对于创建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困境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 2005] 2 号)指出:輔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看到辅导员工作大有作为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等原因,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社会认可以及工作创新等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 工作定位边缘化,不利于工作热情的保持随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教师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在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社会地位却相对较低。一直以来,人们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人们的心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辅导员也就自然成了校园中的边缘人。辅导员的很多工作常常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轻视。网上流传学生都是高材生,辅导员、讲师过一生!有人说辅导员是说起来重要,使用起来很重要,没事的时候不重要!不少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业务不行做辅导员!学生工作都能搞。学生不出事是辅导员最大的政绩!。这些对辅导员边缘化、庸俗化的定位,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2. 工作形态表面化,不利于工作水平的提高创新需要思考,思考需要积累。而现实中辅导员为工作的表面化所累,常常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花在学习和思考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已成为一些辅导员的形象写照。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以及阶段性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却很少有精力能认认真真地思考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培养学生成才。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学习,导致了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不高,知识日趋陈旧,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很好的回答,使辅导员在学习工作中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受到了削弱。辅导员在琐碎的事务中无以提升工作的意义与境界,严重阻碍了工作水平的提高。
3. 人员构成年轻化,不利于工作创新的开展目前的高校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他们精力充沛,敢于开拓,更容易与青年学生达成情感共鸣,给做好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这支队伍同时存在数量不足、年轻化、经验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等问题。许多辅导员抱怨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在社会上刚刚立足的他们,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有意识地拉大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这种有意识的威严与矜持必然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同时,年轻辅导员理论功底不深,又缺乏富有经验的老同志传、帮、带,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4. 学科背景复杂化,不利于专业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选留都比较倾向于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但对其专业背景与学生工作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多,结果使辅导员队伍缺乏开展深层次研究工作的学术基础和专业背景,造成其专业化进程的相对缓慢。辅导员既需要与学生相近的专业背景,更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及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修养,工作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更毋论工作创新了。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内在动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自于辅导员工作的神圣使命感,来自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和被尊重感,来自于由于创新增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带来了物质利益的满足感,等等。创新的内在动力来自先天的遗传因素和主观的个人努力,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强化,也可以被削弱或阻止。当通过努力,产生了创新的结果,由此而带来了满足自己精神和物质需要的时候,内在动力就会得到强化。相反,当创新屡屡受挫,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努力付诸东流,内在动力就会受到削弱或阻止,泯灭其创新的兴趣。因此激发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内在动力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能否开拓创新的关键。
1. 辅导员工作的神圣职责,激发了辅导员的使命感人们对社会现实和自己从事的事业,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就不会产生为之奋斗的需求和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工作创新的动力首先源自于自身对辅导员工作的感情,源于学生对辅导员的期待。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成为自己的师长和知心朋友。能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引导、指导,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及时给予帮助和激励。在遇到苦难时能成为学生的参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辅导员工作最大的特点是传道、授业、解惑集一人,管理、教育、服务集一身。他们向学生传文明之道、授立身之业、解人生之惑,他们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成长成才的服务者。
2. 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体验,激发了辅导员的成就感推崇个人价值的实现,尊重个人选择与个体自由,是现代文明的表征之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类最基本的需要,按照重要性先后次序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如同阶梯,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价值体验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激发个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追求价值体验是人对挑战性工作及事业成就的追求,会引起人的快感,振奋人的精神。追求价值体验引起的成就感是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认真完成,并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事业心,责任感,进取精神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外在形式,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基层力量,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保证高校正常运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作的社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高校辅导员大多风华正茂,渴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快有所成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的价值体验是直接推动辅导员进行工作创新的内部动力(原动力),是辅导员工作动力系统中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3. 辅导员工作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辅导员的进取心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骨干力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是高校高素质业务骨干和党政管理干部的重要后备来源。实践也证明,很多人经过辅导员工作的锻炼逐步成长起来,其中出现许多高校领导干部、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栋梁以及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事实告诉我们,辅导员岗位能够培养又红又专的拔尖人才,高校辅导员大有作为。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既可以教师身份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管理干部身份晋升相应的行政职务或享受相应的待遇。意见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辅导员的出口关: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并要求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高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专职辅导员的经历。这无疑给高校辅导员吃了颗 定心丸。广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激发了辅导员的进取心,增强了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外在动力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国家政策的重视、高校育人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的变化等因素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也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外在动力。
1. 国家对辅导员工作日益重视,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 16 号)中强调::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新定位。2006年4 月27 日至28 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这在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会议指出,建设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这些政策的出台、领导的批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极大地鼓舞了辅导员的热情,提高了辅导员的积极性。
2. 学生思想社会化日益凸显,激发了辅导员勇于创新的干劲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对大学生形成了很大影响和严峻考验。现实社会中各种不良倾向,诸如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以各种方式渗透到高校校园中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思想高度社会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但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参与意识、辨别能力、集体观念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重重压力和挑战,极大地增加了輔导员工作的难度。许多辅导员感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本身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某些思想问题,有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由此可见,学生问题社会化日益凸显,在加大了辅导员工作难度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辅导员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劲头。
3. 辅导员工作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增强了辅导员创新的紧迫感,随着大学生群体的变化,高校对辅导员要求日益提高。一是辅导员的入口关更加严格,许多高校在辅导员建设上严把入口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研究生担任高校辅导员。二是要求辅导员向专家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新课题,客观上呼唤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因高校扩招,辅导员队伍补充进一大批新鲜血液,活力大为增强,同时也在客观上加剧了辅导员个体之间的竞争。辅导员工作创新的紧迫感更加强烈,工作不创新就意味着要被淘汰。这迫切要求辅导员要有知识、有水平,重研究、重探索、重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针对性和创造性;迫切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合理的核心能力结构,应当实现向学习型、能力型、科研型转变,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有效性和时代性;;迫切要求辅导员必须从自身建设出发,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以实力改变被动状态。
四、结语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创新能力。对辅导员工作创新动力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创新外部动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内在原动力的激发。没有原动力的激发,外部动力就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外在环境为辅导员的工作创新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发挥保证和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辅导员工作创新能力,必须建立辅导员工作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的作用,一是要保证选拔具有较强创新原动力的辅导员,二是要保证激发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原动力,三是要为辅导员工作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詹丽萍. 关于新时期吉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J] . 现代教育科学,2004,(5).
[2]吴彩霞,张亚萍. 大学生心目中辅导员形象的调查研究[ J ]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3]张兴华. 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N] . 中国教育报,2007- 11- 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