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话”、“叙事”、“想象”: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另一种脉络

2015-05-30何桂彦

财富堂 2015年8期
关键词:神话当代艺术艺术家

何桂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脉络中,一直存在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那就是许多艺术家从神话、民间记忆,以及具有神秘的生命体验出发,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学叙事支配的作品。当然,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创作脉络中,有的艺术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地域特征;有的在风格与语言上明显受到了西方表现主义、原始主义、梦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有的十分重视自我的生命体验;有的则将民间的视觉形式纳入观念艺术的范畴。

2015年7月25日,以“异质体——神话、叙事、想象”命名的当代艺术展将在深圳e当代美术馆举办。虽然参展艺术家们在作品的题材、媒介、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部分作品都围绕“神话”、“叙事”、“想象”展开。

概括起来,它们呈现出以下几种倾向:第一种类型是有意识的、主动地将一些与宗教、神话有关的观念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譬如苍鑫的许多作品就与萨满教息息相关,陈鸿志则将中国神话中的一些动物形象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熟悉的场景予以结合,使作品弥散出浓郁的宗教意味。

第二种类型是在神话、传说、古代的地理异志等传统视觉资源中寻找风格与形式转化的契机,通过语言的“再编码”,改变既有的修辞方式,使其形成新的叙事意义。一方面,艺术家既要让作品与原图像、符号,以及过去的视觉文本构成一种互文性,又需要适当地破坏能指与所指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还得为作品提供一个新的意义链,改变既有的视觉结构和叙事方式。这一点在邱志杰、杨宏伟、邬建安、魏青吉、康剑飞、徐跋骋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充分。而且,在邱志杰与邬建安的作品中,艺术家对原图像的挪用与篡改,多少具有图像考古的意味。

第三种类型是艺术家基于个人的文化记忆,或者基于对神话的想象,或者出于对某种原始主义风格的推崇,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具有微观的、个人叙事的作品。这些作品弥散出独特的审美与文化气息,如孙良作品中的鬼魅与神秘,任小林作品中的惊艳与荒诞,韦嘉作品中的瓢鱼与超然,魏言作品中的神秘与虚无,谭恩作品中的无序与调侃。第四种类型是,虽然在图像与文本中借助了神话或传说的一些内容,但艺术家在创作时,不仅十分注重作品的叙事性,甚至将“叙事”本身也作为作品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邱黯雄与孙逊是当代影像艺术群体中年轻一代的代表性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学性,在叙述中时而荒诞,时而沉重,既有象征,也有寓言,其对历史、对现实的反思,多少受到了新历史主义的影响。

不管是从神话、宗教、民间文化中去寻找视觉资源的转换,还是在一种新的图像生产与观看机制中建构一种新的方法论意识,总体而言,上述的创作现象实质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任务在某些地方仍有内在的联系。

首先,艺术家自觉地放弃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表述方式,特别是在修辞与叙事方式上予以高度的重视。

其次,立足于神话与民间记忆,强调的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在关联。当然,从本土的文化传统出发,并不是说要将艺术领域中地域性的、质朴的文化经验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策略,相反,它所体现的恰好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智慧与文化上的自信。

第三,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完全摒弃了过去那种二元对立的艺术思维方式,既与官方的、意识形态所推崇的创作范式保持距离,也不受过去当代艺术创作中既有的社会学叙事的支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艺术现象的存在,才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内部多了一种异质性。“神话”的魅力,“叙事”的丰富,“想象”的驰骋,不仅充分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才华,还将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之中一个令人向往且充满神秘的领域。

猜你喜欢

神话当代艺术艺术家
东方神话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