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莱坞第一夫人”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往事
2015-05-30河西
河西
她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在好菜坞大放异彩,用清新脱俗的魅力和自然的演技征服了世界的观众;为了爱,她不顾事业危机远走意大利,被好菜坞抛弃,数年后回来,她愈发成熟美丽,人们依旧无法拒绝这个拥有清澈但坚毅眼神的女人。她获得过三次奥斯卡,四次金球奖,因为她典雅端庄的形象,她被称为好莱坞第一夫人。晚年的她被癌症折磨,依然坚持电影事业。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4名。
《卡萨布兰卡》:烂片咸鱼翻身
2007年,美国好菜坞编剧协会评选了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卡萨布兰卡》排名第一。
说老实话,这部电影能成功谁都没想到,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一改再改,爱泼斯坦兄弟实际上在影片开拍的3天前才完成剧本。一开始,编剧们希望在结尾时里克和伊尔莎不能走到一起,但电影审查部门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所以编剧们费尽心思多次改写剧本,最终让观众信服虽然里克和伊尔莎彼此相爱,但他们只能被迫分离。
导演迈克尔·柯蒂斯一生拍片169部,除了极少数叫得响的,大部分都是平庸之作。在影片大火之前,这部电影一度被演员们认为是“史上最烂剧本”。以至于扮演维克多-拉斯罗的保罗·亨里德最初并不想出演这个角色,作为好莱坞爱情片的一线小生,他很怕维克多这个角色会毁掉他的形象。
1942年,正值战时,电影的经费很紧张,拍摄的时间也很短,导演的匈牙利口音很重,演员常常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片中演员只有饰演山姆的多利-威尔森一人去过卡萨布兰卡,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个小地方在哪儿,反正都顺着自己的感觉演呗,反正好莱坞都有套路和程式,如果不是阴差阳错这部电影正好点中了时代的G点,真不知道它的命运会是如何。
作为片中的大咖,英格丽-褒曼认为自己的左侧轮廓更完美,所以影片中她的大多镜头都是在左侧取景。亨弗莱·褒嘉和英格丽·褒曼虽然在片中演情侣,显得非常默契,但实际上两个人在幕后几乎都不和对方讲话。两位都是世界级大咖,估计谁都不服谁,而且,最致命的是,英格丽·褒曼比亨弗菜·鲍嘉还要高一些,为了让观众觉得男主人公更加高大一些,在很多场景的表演中,鲍嘉都是站在盒子上或是坐在枕头上完成的,而英格丽·伯曼只能在与他的对手戏中穿平底鞋。你说以英格丽·褒曼的高傲她能对鲍嘉有好印象吗?
希区柯克:接吻五十三秒
《卡萨布兰卡》上映后好评如潮,1943年,她主演电影《瑞典人在美国》;同年主演个人首部彩色电影《战地钟声》,并且凭借此片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44年,她与查尔斯·博耶、约瑟夫·科顿共同主演惊悚片《煤气灯下》,饰演继承了姑妈大笔遗产的少女宝拉;凭借在该片的表现,她获得了第17届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奖。
1945年与格利高里·派克联袂主演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心理学影片《爱德华大夫》,饰演专心学术的精神病院心理大夫彼特森。这一次,她遇到了又一位对她影响深远的大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我们知道,希区柯克一生见过美女无数,跟他合作过的美女们,如蕾丝·凯丽、琼·芳登、蒂比·赫德、简·怀曼、珍妮特·李、玛琳·黛德丽都是一等一的好莱坞明星,而在众多美女中,英格丽·褒曼的光芒绝不会被轻易掩盖,因为她是独一无二的。
圆圆胖胖的希区柯克和身材苗条的英格丽-褒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原因仅仅在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在紧张地拍完了一天的电影之后,喝喝马提尼酒。
在英格丽·褒曼的眼中,希区柯克是个“幽默诙谐、机警灵敏、令人愉快的人”。他甚至不看摄影机,他会说:“我知道画面是什么样子。”值得一提的是,为《爱德华大夫》做美术设计的是萨尔瓦多·达利,所以你看到了,那些梦魇般的大眼睛,都是他风格化的标志。《爱德华大夫》票房大卖,他们马上筹备拍摄另一部电影《美人计》。当时美国电影审查制度明文规定,接吻不能超过十秒钟,可是希区柯克有的是鬼点子,他让男女主演卡莱·葛伦和英格丽·褒曼接吻超过五十三秒,简直是原明文规定的五倍!可是他们也拿他没辙。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接吻了一会,不超过三秒,嘴唇就松开,说一会话,然后再接吻,就这样亲热,打了个擦边球。这些镜头在当时轰动一时,对票房贡献良多。
同年,英格丽-褒曼以电影《圣玛丽的钟声》入围第18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也是她连续3年入围这个奖项,海明威说她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演员,她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好莱坞第一夫人”。
可是好景不长,事业到达巅峰的褒曼却选择与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发生婚外情,一时间,指责之声蜂拥而至,无奈之下,褒曼只能选择远走意大利。
事实上,在遇到罗伯托·罗西里尼之前,她与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还有过一段情。1945年6月6日,英格丽·褒曼住进巴黎里兹饭店,她在自传里说那天“发现卧室门底下有一个字条”,卡帕由此闯入她的生活。卡帕身上独特的流浪气质吸引着她,可是也正是这种流浪气质让她抓狂。在英格丽再三催促下卡帕到了好莱坞,可他根本坐不住,在桌子旁呆不了五分钟。他不听任何人的指挥,褒曼曾向友人说,如果他求婚,她一定会抛弃了一切跟他去。但是卡帕热爱的,只是战地摄影,这是他的生命,所以,最终,他死在了越南,踩在了一颗地雷上。
命中注定她和罗西里尼有一段夫妻的名分。1948年英格丽·褒曼观看了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一见倾情,她主动写信给罗西里尼要求与之一起拍片,二人由合作伙伴逐渐发展成了情侣。但实际上,两人的婚姻不过维持了8年时间。1950年,彼得·林德斯特伦与英格丽·褒曼离婚,同年5月24日,褒曼与罗西里尼在墨西哥举行婚礼。1952年英格丽·褒曼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伊莎贝拉·罗西里尼与伊斯塔·英格丽·罗西里尼。1958年褒曼和罗伯托·罗西里尼正式离婚;同年12月21日,英格丽·褒曼与从事戏剧演出事业的瑞典人拉尔斯-施密特结婚。
女神在癌症期间的痛苦创作
英格丽·褒曼出过一本自传,而且这本自传1983年就译成中文分别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你没看错,1983年,中国有三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了三个译本的英格丽·褒曼自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本书没有再版过。
为什么1983年中国大陆会同时出版三本英格丽·褒曼自传?因为前一年,即1982年,她去世了,死因是乳腺癌手术后产生的淋巴瘤并发症。她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是和瑞典另一位国宝——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合作的《秋天奏鸣曲》。
褒曼其实就是伯格曼。瑞典文中的Bergman,在英格丽,翻译成了褒曼(以显示女性化),在英格玛,翻译成了伯格曼,但实际上是一回事,名字也差不多,一个是Ing rid,一个是Ingmar,尽管两人并没有亲戚关系,而且事实上,两个人的想法南辕北辙,一度闹得不可开交。
一个享有“好菜坞第一夫人”的美誉,一个是瑞典电影执牛耳者,谁听谁的?你从两个人的回忆录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矛盾重重。英格丽-褒曼的回忆是:“一开始我们就遇到了麻烦。”
英格丽·褒曼是个什么人?她受好菜坞教育这么多年,就是好莱坞商业片流水线塑造的女神,高鼻深目、优雅迷人、胆大心细、处变不惊。可是在伯格曼这里,他要的是残酷的真实:母亲与女儿之间深深的裂痕,在爱与恨之间挣扎的家庭关系,就如我们在《呐喊与低语》中所看到的那样。
英格丽·褒曼一开始根本不能理解。她对导演吼道:“七年!母亲七年不看她的孩子!这怎么可能!”为了让情绪激动的褒曼平静下来,伯格曼将七年缩短为五年,可是等褒曼看到成片的时候,她发现又改为七年了。
在伯格曼看来,一开始进入剧组的这位好莱坞大明星演戏时矫揉造作,戴上了与她完全不适应的面具。在《魔灯》中,伯格曼毫不客气地写道:“她早已对着镜子排练过若干次了,可令人吃惊的是,她依然把台词念得拿腔拿调,场记小姐早被她气得躲到走道上沮丧地哭了。”
如果换了希区柯克,我想他一定很满意女神的表现,可是眼前的是伯格曼,和走惊险悬疑路线的胖子完全不同的路线。保险公司拒绝为褒曼保险,因为她刚刚动过手术;医院传话来,褒曼的癌细胞有扩散的迹象。
在疾病的折磨和电影理念的分歧中,他们不停地争吵。曾经优雅的女神为癌症困扰,现在变得易怒,她大胆地攻击导演,说电影太平淡,不如加点俏皮话,但被断然拒绝。有一天早上,她打了伯格曼一个耳光,嚷着:我要把你碎尸万段!
最终,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如果你仅熟悉好莱坞时期的她,你可能完全认不出她来。你一下子就能看到她的痛苦,从她苍老的脸上看到她的心灵,因为那痛苦是如此真实。
事实上,除了我们现在看到这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之外,伯格曼还顺便拍摄了《秋天奏鸣曲》摄制经过的纪录片,有5小时那么长。电影拍摄结束后,英格丽·褒曼来到伯格曼居住的法罗岛,看完纪录片后,她沉默良久,说:“我要是在开拍前就看到这部纪录片就好了。”3年后,一代女星英格丽·褒曼去世,去世的日子正是她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