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绎“正反实验”,胜过教师千言

2015-05-30倪兴红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

倪兴红

[摘 要]“正例实验”与“反例实验”是化学实验的两种典型呈现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或验证或探究同一化学知识。合理运用“正反实验”,可以加强实验操作规范性教育,增加实验操作的理性体验,加深对实验行为的理解,有助于进行化学安全性教育。

[关键词]正反实验 创新设计 反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096

一、问题的提出

观摩敦煌的“反弹琵琶”壁画,感觉比常态弹奏更显韵味,受之反向思维的启发,思考:在化学教学中,一些实验能否“反做”?“反做”实验对教学有无帮助?为此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寻找“反做”实验的踪迹和教学切合点,挖掘“反做”实验可利用的素材,并运用“反做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拓展或补充,让学生进行另类的直观感受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反实验”及其作用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如果把科学规范的实验称为“正例实验”,那么反常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反做”实验就称为“反例实验”。可以看出:正例与反例是一种对比,“反例”相对于“正例”而成立,但在知识、概念、规律学习时各具作用,因为“正例”侧重说明“是什么”“应该这样”,主要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属性”的理解;而“反例”表现为“错误的操作或结果”,侧重说明“不是什么”“不应该怎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关键属性更准确的把握。

认真分析教科书中的实验,发现教材主要以“正例实验”形式呈现,但也有多处“反例实验”。例如,在介绍浓硫酸稀释方法时,不但规范演示稀释操作方法,还增加演示在锥形瓶等容器中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实验”。通过“正反实验”演示,用事实突出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强化安全操作的必要性。

三、“正反实验”创新设计与运用

1.由“正例”到“反例”,加强实验操作规范性教育

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与训练”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会发生“安全性问题”,所以必须学习掌握化学实验操作规则和安全法则。这些规则或法则一般用“应该”“必须”“不能”“严禁”等语言措辞描述,例如“闻气体时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等。一些规则通常通过“正例实验”反复进行训练,即可形成良好的操作技能习惯。但还有一些操作规则常常被学生忽视,如“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等,教师虽千叮方嘱,学生还是会进行错误的操作,怎么办?“反例实验”来帮忙:取一支小试管,用试管夹夹持使试管管口倾斜朝上,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几滴水,试管瞬间破裂的现象一定会让学生惊讶,从而知道了“试管乃玻璃制品,要防止骤冷骤热”的常识。可见一支小试管的“牺牲”,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2.运用“正反实验”串联,增加实验操作的理性体验

在化学实验中,许多操作步骤是有一定的顺序或操作规定的,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应该先将导管口插入水中,再手握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为什么先将导管口插入水中?为什么有气泡冒出就说明气密性好?其中的理由是什么?虽然教师多次语言解释,但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还是会出现错误或操作不到位,无法看到气泡冒出,不能及时判断装置气密性好坏。若增加“反例实验”,请学生再做一个先后顺序颠倒的对比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象,从中体会操作规定顺序的理由,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的体验性学习操作,才是理性的学习。

又如,蒸发食盐水,应该用玻璃棒不停搅拌,而实验中学生经常会忘记这个看似多余的操作,教师也经常厉声提醒。对此学生会问:“为什么要搅拌?”如果教师用“防止液滴飞溅”这样简单的回答带过,学生会有更多的问题产生:“什么是液滴飞溅?”“现象到底是怎样的?”此时教师不如让学生在安全措施下做一做“反例实验”:加热蒸发食盐水,不用玻璃棒搅拌,让液滴飞溅。学生在体验中自然了解了搅拌的缘由。

3.运用“正反实验”并联,加深学生对实验行为含义的理解

化学虽然是以物质的性质为研究对象,但实验的一些操作行为也是化学学科研究之一,而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研究问题最直观的手段,有时“正例实验”与“反例实验”同时演示,就能诠释一些实验操作行为的涵义。

例如,在H2还原CuO的实验中,最后两步操作是: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H2至试管冷却。学生会问:“如果这两个步骤颠倒会怎样呢?”若口头分析原因,说明结果,这种“说教式教学”效果一般不理想。为此,笔者对实验作了如下改

进(如图1):同步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当实验结束后,装置中A操作步骤是: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H2至试管冷却;同时装置中B操作步骤是:先停止通入H2,接着停止加热,试管自然冷却。比较实验现象。A装置中呈现红色粉末;而B装置中先是红色粉末,后渐变成

黑色粉末。现象对比十分明显。

(说明:此实验中A、B两套装置要一样,且在同一水平面;三通管也要平放,否则氢气因密度极小不能同时进入A、B装置中;使用启普发生器,以便产生足量的氢气。)可见,使用“正例实验”,帮助学生强化对化学知识属性或本质特征的概括;“反例实验”有助于学生从对立面重新审视化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这种“正反实验”并联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准确地理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语

关于“正反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反例实验”还有许多值得继续探究的地方,我们可以将教科书的所有实验都进行反向发散思维:能否反做?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导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用途。例如,可以通过“反例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如“用水来灭燃烧的油火”等,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可以通过“反例实验”与“正例实验”的交替演绎,进一步拓展知识学习和多种思维训练;可以利用网络搜寻一些“反例实验”视频(如“加油站内拨打接听手机引发爆燃”)进行播放,加强公共安全性教育。

总之,琵琶巧妙反弹,逆向创生境界。“正例实验”与“反例实验”,好比是舞台上的白脸与红脸,交手对打,从正反两方面或验证或探究同一知识。有时教师说千道万,不如“反例实验”的一次体验,让现象说话,让事实发言,“正反实验”并驾,更能道清概念,阐明观点,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
浅述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服装设计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