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与“静”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5-05-30朱红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动静课文情感

朱红霞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动是永恒的,而静是相对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动主要是指课堂气氛活跃,而静指的是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课堂上既需要动,又需要静,只有动静结合,学生才能在激发情趣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教师要合理调控,让课堂动静结合,使教和学达到良性循环。

一、培养学生“听”,让课堂动静结合

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诲人不倦让学生受益匪浅,听贤人教诲如沐春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可替代,举手投足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抑扬顿挫的语言更会让学生达到听觉上的享受。教师的每一次板书,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端庄清秀,心思缜密。教师每一次正确引导,都会让学生思维开阔,充满想象。教师连珠妙语更会让学生得到教益,受到感染。就连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也会让学生心领神会,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学《我的老师》一文时,让学生边听边概括,理清文中叙述的事件,体会师生之情以及老师的高尚品质。例如:学习《背影》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描写背影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浓浓的父爱。学习《春》时,更可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感受盎然的春意和明媚的春光,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二、培养学生“读”,让课堂动静互补

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读者所能体会到的情感,只能从朗读中获得体验,从朗读中进行表达,体会到向上的精神动力,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刚刚接触一篇课文,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也是先从朗读开始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才能获得感知。也只有通过朗读中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才能把握住文章的语气和节奏,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别出心裁,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读的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放声朗读可以把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用自己的理解来体验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默读可以边读边思考,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进入文章的精神境界,陶冶自己的情操。还有更多的形式进行朗读,都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在教学《背影》时,父亲买橘送别的场面,就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方式,特别是默读更容易扣动学生的心扉,深切地体会到爱子心切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说”,让课堂动静相随

课堂上的静重点体现在思考上,而说则是思考的结果,是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有些时候课堂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的讨论并不能切中要害,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与教师设置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随便提出一个没有触及文章情感深处的问题,学生就不能深入探究,思考深层次的问题,看似热闹非凡,回答得争先恐后,仔细一分析,并没有达到自主认知,自主构建,很大程度上是人云亦云,丧失了自我独立性的观点。仍然以《背影》为例,为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买回橘子,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这样的问题学生首先要能够判断是还是不是。当然这样的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基础上的,学生必须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才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无论是回答是,还是回答不是,只要说出充分的理由,我们都应该认为是正确的。因为父亲毕竟买回来了橘子,完成了对儿子的细心照料。但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的确也费劲了,再加上祖母去世,心里的确也不轻松。这样的说踏破铁鞋之后才得到的,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写”,让课堂动静相宜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给我们列出了许多的阅读方式,其中就包括列朗读、默读、浏览等。在学生掌握了多种阅读方式之后,就能够全面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提升综合素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把“写”也放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举措。平时我们花很多的精力让学生去读和思考,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也有很多的心得需要表达出来,写正是让学生把结果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的最佳方式,记下心中出现的疑问以及独特思考之后的结果,这也符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在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刍消化的时间,可以静心回味并自主梳理,使知识有一个整合的过程,利于融会贯通,还能够有所创新。例如:在阅读欣赏《把牢底坐穿》时,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写一写家园理想中的美好生活,进一步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学习《苏州园林》时,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词,并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写出自己心中的情感。

综上上述,语文课堂中的动与静应从课文的教学需要出发,该动则动,该静则静。动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静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进行思考。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只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才能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动静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微·视界
背课文的小偷
“动静”之中话物理
情感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