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途径

2015-05-30陈建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思考问题先学心理障碍

陈建生

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和教师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教学设想与操作有很大的关联。以教学时间为标志进行分析(以达成课程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为共同前提),下面分四种实验:

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教、学、练、评的统一),效率最高;

课前无预习,课后有作业,先教后学(后练),效率是常规效果(效率一般);

课前有预习(先学),课后无作业,先学后教,效率改革探索中(效率不明);

课前有预习(先学),课后有作业,先学后教,效率低下遭摒弃。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即(当堂完成)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教、学、练、评的统一),效率最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少教,努力使学生从“课前”和“课后”解放出来,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当然,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里教师就要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光是学,是不够的,还要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所谓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是新的东西,习是旧的知识,新的容易有趣味,旧的容易厌倦,当按一定的时间去学习,从旧的东西中发现了新的东西,就会感觉到兴奋与高兴。探求原因,不难发现,这里学习的东西的新与旧存在着辩证关系:新与旧不但是相关的,而且是相反的。在相反的、对立的成分中,看到相成的,在矛盾中看到转化。在复习旧知识时,发现了原来学习中忽略的或遗漏的新知识,把不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由知之少到知之多的过程,这就是辩证转化的关系,带上了哲理的色彩。

讲究学习方法还包括学生间的互相学习,就是所谓的合作与探究,在学习中显得很重要。

孔子的“不耻下问”便揭示学与问的关系。自己很聪明知道很多的知识,是不是就够了呢?孔子说不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得向他人学习。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向上请教,没有心理障碍;而向下请教,心理障碍就很大了。孔夫子把心理问题提得很尖锐:耻。向下讨教,心理障碍是羞耻感。孔夫子的理想人格是不以向下讨教为耻。学问的追求,要超越世俗的羞耻感。这里只有虚心,认清自己的不足,不管学习对象地位的高低是贫是富,谦虚地向人家学习讨教,学到知识。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互相协作与探究,才能互为促进,共同进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便是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这里却包含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价值取向。作为教师,应诲人不倦。这里就包含着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指导技巧,学高为师是一方面,不倦的耐心的指导精神不可或缺,更得讲究指导的方法,我们不妨来看看孔子的诲人之道,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孔子把诲人之道放在三个范畴的矛盾中加以分析。这种分析以层次递进为特点。

第一个范畴:知之。即让他知道,让他理解。也就是通过讲解课文传授给学生知识,这是我们当下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得到很多教师肯定的。但是不排斥一种倾向,就是满堂灌,把学生弄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失去了学习自主性与主动性,因而还不够,所以需要第二个范畴。

第二个范畴:好之。就是让他爱好知识与学习方式,让他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不是老师要他学,而他自己喜欢学,对知识产生了由衷的兴趣。

第三个范畴:乐之。即从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感到快乐。爱好、喜欢,当然是主动性了,但是主动性也有层次高低之分。对学习的知识和过程爱好了,也许只是对知识的浅尝,还要让他在学习、钻研中感到快乐,感到幸福。这样的学习主动性就更为理想了。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快乐幸福的境界呢?

就是在教学知识解答问题时,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去苦苦思考。即使看着他不得要领,也不轻易去启发。不到他百思而不得其解,或有所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学生学习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再轻易地教授更多的知识,因为这时的学生不得要领,即使教的再多,也是枉然。这就是迫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独立思考、自由拓展,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创造性。这也就是我们现在高中课程改革为什么一直强调学生要自主性、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做法,是迫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问题,不到临界点上,不给以启发。而对学生而言,思考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上了,还一味苦苦思索,就有可能钻进牛角尖,这时,与老师同学询问、讨教、对话,就显得很重要。这就所谓的“受学重问”。

我们也可以从孟子教人读书的方法中得到一些体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得”,由学生在学习中去领悟,去获得,而不是在学生无思考时就告知。只有学生自己体悟到的,才能长久保有,才能巩固,才能积累深厚。积累深厚了,在运用的时候,才能左右逢源。就是孟子所谓的自得之、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

孟子用心良苦地运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如其善于运用寓言比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这里不但有故事情节,而且有细节。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很生动形象地告知启发学生心无两用,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又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这些与当下提出的高中课程改革中的启发式、问题式教学相吻合。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市侨光中学。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先学心理障碍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根据已知条件思考问题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按图索骥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思考问题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