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5-05-30陈希黎航范海群
陈希 黎航 范海群
【摘 要】尽管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在过去一直存在,但是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现状为出发点,进而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德育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200-02
随着社会结构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人口流动逐渐呈现大规模和大幅度的趋势,由此所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除了那些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村儿童,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被留在了农村,即所谓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且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品德教育方面,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和老师们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转型期我国社会面临的难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所需时间更长,因而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因此,探究分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德育问题主要有:
1.日常行为较偏激
许多留守儿童在处理日常矛盾的过程中表现出过激的行为,同时伴有一定的暴力倾向。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其日常的不良习惯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从而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
2.社会价值观扭曲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物质的日益丰富,衍生出的诸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念,加之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是为了挣钱才外出务工,所以就认为金钱是人生的一切,从而滋生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等观念。追求享乐与读书无用是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
3.情感教育缺失
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其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在一些场合表现出一种自卑的性格。留守儿童成绩普遍较差,没有远大志向,逆反心强,辍学现象严重。
4.传统道德意识淡化,个人主义突出
农村地区青少年对于尊老爱幼的传统意识十分淡薄,而留守儿童表现得尤为突出,认为祖辈对于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导致了个人主义思想的衍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较差。
二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第一,父母的情感教育缺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功能對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生活在缺少父母中一方的“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甚至寄养家庭中,家庭结构从形式上尽管是完整的,但远离父母与缺少亲情关怀依然很难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稳定。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情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得到来自父母的足够关爱和支持,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这种负面情绪;相反,如果得不到父母关爱,这种情绪就会膨胀,进而导致内化为不良行为。
第二,代理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部分监护人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不能够正确引导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负面情绪,或者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其团结协作、善心助人的良好意识的教育,久而久之,则会养成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和尊重长辈等不良恶习。
2.学校因素
第一,寄宿学校教学形式单调,缺乏课后德育的管理。受经济发展和编制的限制,寄宿学校无法配置学生课余活动所需的相关设施以及专职生活指导老师,兼职老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大,各种评估检查多,精力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系统地管理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的课余生活十分乏味,课后德育措施明显缺乏。
第二,对德育活动的开展不重视。位于农村的绝大部分学校,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匮乏、德育内容不丰富等客观原因,导致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很少开展,德育内容也存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情况。此外,学校受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认识误区,在升学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旁,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第三,学校德育管理失控。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失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将所有的儿童纳入学校管理范围内,形成部分留守儿童的管理盲区;二是受现行学制中学习时间的限制,学校在周末和节假日不具有监护学生的义务,留守儿童的德育管理在周末和节假日中断,形成时间点上的盲区。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就导致了家庭与学校德育链条的断裂,因此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中的整体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3.社会因素
第一,缺乏留守儿童的公共活动空间。留守儿童的学校课外生活不够丰富,校外基本上没有留守儿童固定的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小卖部、网吧等成为留守儿童课外聚集的场所;再加之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缺乏成年人榜样,也容易脱离成年人的监管视线。据公安部反映,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群中留守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缺乏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社会氛围。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衍生出的许多诸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背道而驰的思想在农村地区没有得到有效的过滤,加之农村地区的封建思想浓厚与经济落后,导致了追求享乐主义与读书无用成为多数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取向。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介入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中,就无法有效阻止农村留守儿童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
三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修复家庭教育生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第一,“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就必须修复已经破损的家庭教育生态。从家庭关系的角度而言,既然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那么家庭成员应该彼此多联系,在情感上相互支撑,更多地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仅仅关心其学习成绩,在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孩子体验到亲情的归属和父母的关爱,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健全所带来的情感变化。第二,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尽量将孩子交由文化水平高、思想道德好和行为习惯优良的亲戚或家人监管,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强化学校德育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过程中,学校德育管理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学校是解决农村儿童德育问题的主要阵地。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大力推动农村宿制办学,建立健全课后德育措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代理监护和教育能力不足,客观上要求学校能够在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挥代理监护的作用。(2)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学校要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定期开展于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从活动中接受教育,纠正不良行为,感受集体温暖。(3)建立家访制度。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应该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家访,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对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和他们的代监进行有效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弥补学校德育的失控状态的缺陷。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设良好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际范围有限,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主要限于乡镇,社会信息的来源也主要依托电视和街头巷尾的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评论。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为留守儿童的道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他们认清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纠正自身错误的思想,从而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首先,挖掘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社会环境;其次,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增加适合农村留守儿童观赏的电视节目,从而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此外,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具体措施可有:(1)加强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2)大力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监管,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根据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净化社会风气,确保孩子们不受侵扰;(3)政府相关部门自己应组织或者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和高校心理学者来到农村对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如果單从一个方面入手或者强调某一方面的责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在农村引入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方式。
参考文献
[1]佘凌.留守经历与农村儿童发展:家庭与社会化的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2]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任军.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缺失危机及化解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1(8)
[4]梁伦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7)
[5]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