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分析
2015-05-30菅莹莹
菅莹莹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自国外而来的建筑装饰文化同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碰撞。这就需要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属性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外建筑装饰文化的融合,促进我国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就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来源、特性、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在建筑装饰方面的也呈现了出了一定的国际化倾向,中西方的融合逐渐加强。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只有充分的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相关属性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在更好的促进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融合的前提下,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创新。
1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的相关概念
1.1 传统的概念
就“传统”这一词汇而言,其主要是起历史相传而来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共同认识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可见,就传统而言,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规律性。建筑装饰作为社会中的一种文化而存在,其与传统之间存在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其在成为传统建筑装饰之前,必然有一段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的过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积累之后而成为一种传统建筑装饰。
1.2 建筑装饰语言的内涵
建筑装饰语言在根本上说,其实表达建筑的一种手段,该手段是在建筑装饰实践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创造和总结而来的。建筑装饰本身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物,同时具备一定的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审美性等。建筑装饰语言作为建筑装饰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兼具上述建筑装饰的几大特性。可见建筑装饰语言是双重的统一载体,是行和义的的结合体。在这里行主要是指建筑的形式、材料、空间等,义主要是指其所要向人类传达的思想和信息,即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1.3 属性的概念
事物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在存在的过程中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性质,如形状、颜色等等,同时事物在存在的过程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关系。事物的属性主要是指事物的性质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总称。就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属性而言,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来源、特征、内在规律等都是其自身属性的一部分。
2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来源
一提及传统建筑装饰,人们普遍的思考方式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解,可是翻开建筑装饰的相关记载查看其演变历程可知,其来源并非仅仅是单一的审美功能,而是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基础上,综合发展演变而来的。首先,传统的建筑装饰源于其使用价值,是对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满足,使建筑更加的坚固耐用。例如,高邮龙虬庄遗址中的杆栏式建筑,为了解决防潮的问题,在地面所进行的蚌壳面的铺设。其次,传统的建筑装饰来源于中国传统“巫”文化的体现,以满足人们对于情感和精神力量的追求。例如,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红烧土颗粒铺设的活动广场,该处的红烧土颗粒已不是就其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而铺设的,而是与原始的巫术礼仪行为有关。最后,传统的建筑装饰在一定程度来源于对于美的追求,从而满足其自身的心理愉悦。可以说对于美的追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审美意识有着一定的傳承和继承性。例如,在建筑构造中的对称原则即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3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基本特征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作为语言符号的的一种,其必然像其他语言一样,具备可解读、可传递、可归纳以及可演绎的基本特征。这有在具备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对建筑装饰语言进行积淀、传承、演绎,使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同时,传统的建筑装饰语言作为建筑装饰的外在体现,建筑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深深的嵌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因此传统的建筑装饰语言也同样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从题材、样式、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和等级性。另外,在传统建筑装饰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但是在整体而言,均呈现出一定的统一性和继承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大环境的印记,均是对传统的建筑装饰的积淀、传承和发展。
4 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内在规律
传统装饰语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其内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装饰题材的选取及造型设计等两大方面。就装饰题材的选取而言,在对装饰题材选取的过程中均细致而慎重,这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对相关题材的神圣理解。在对主题的表达上均正大而鲜明,并在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平和、谨慎、严肃的氛围。在对装饰题材的寓意上均体现着祈福纳祥的寓意,以求平安吉祥,在这方面的表达上一般是通过谐音的利用、符号化的题材、隐喻的表达等来实现。就造型设计而言,首先是在利用线条的过程中曲直相结合使用,从而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视觉美感。其次在造型设计中充分利用动态的设计,以求动静互生,从而实现我国建筑崇尚的稳固与和谐的审美标准。最后,在造型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讲究疏密相间、离合互应的装饰意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
5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代社会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只有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的属性进行相关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更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装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大平,顾威.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属性解析[J].建筑学报,2012,06:49-52.
[2]高丽.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4,01:396.
[3]李丽,贾晓浒.内蒙古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 2014(05).
[4]李艳红,吴尧.无锡传统建筑古村落——荣巷故里 灰塑研究[J]. 大眾文艺. 2013(04).
[5]吕海雪. 细节决定品质:室内空间与装修设计的细节关联[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01).
[6]吕海雪.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梅县大新城客家“围龙居”装饰设计中的创新理念[J]. 小城镇建设. 2008(04).
[7]王素芳.传统民居中的文化意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4).
[8]郑海晨.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语言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07(07).
[9] 魏大平. 传统建筑装饰的更新应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10]朱盈. 赣南客家祠堂装饰艺术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 2010.
[11]杜海斌. 民族传统精神在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中的表现[D].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12]罗剑. 家具的环境特性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13]杨昌鸣,汝军红,陈雳. 保护及利用与城市生活有机相融——天津静园(溥仪故居)保护利用规划[J]. 建筑学报. 2006(06).
[14]张天洁,李泽. 西方近代公园史研究刍议[J].建筑学报. 2006(06).
[15]蔡永洁. 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欧洲城市广场历史演变的社会学观察[J]. 建筑学报. 2006(06).
[16] 陈伯超. 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国观——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J].建筑学报. 2006(06).
[17]丁明达.新中国驻外使馆建筑发展历史回顾[J].建筑学报. 2006(06).
[18]Jiang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 2006(06).
[19]沈国尧,孙万文.从广州到兰州——大学校园规划的反思[J].建筑学报.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