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小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因素及其对策
2015-05-30李小丛
李小丛
[摘要]根据竞技运动的共性特点,结合中小学运动员不同于成人运动员的成长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运动员的赛前焦虑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生焦虑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58
心理焦虑是运动员赛前常见的一种现象,当一个运动员的焦虑超出了一定程度之后,伴随着机体的高度紧张,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运动员比赛的正常发挥,中小学生运动员也不例外。因此,在中小学运动员训练中,赛前的心理焦虑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
一、赛前心理焦虑
运动员的心理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焦虑可以激励运动员形成动力,但也能抑制比赛的表现。
二、影响中小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因素
影响赛前焦虑的因素较多,但从中小学生及其竞技运动的综合情况来看,一般体现在特定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大类。
(一)环境因素
1.比赛的重要程度
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的重要性,对运动员的焦虑症状影响明显。比如,比赛的级别、比赛规模、参赛队伍的多少、竞技的运动员数量等,它们所对应的级别或程度越高,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的焦虑水平就越高。比如运动员参加校运动会的时候就比参加市阳光联赛的时候表现从容许多。此外,主场与客场、预赛和决赛、得分情况、场面观众的支持度也都会影响着运动员对比赛重要性的主观评价。有时,看似规模很小的比赛,对某些运动员来说因为具有特定的原因,也可能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比如,有熟悉的领导在场的表演赛,有决定成绩的选拔赛等。
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在体育比赛中,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既是比赛的特征,又是体育比赛的魅力之处。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运动员往往表现出束手无策。比如,抽签结果是实力相当的两个队要经过殊死搏斗决定出名次,双方队员谁都无法预测比赛的成绩,结果双方队员都有可能陷入高焦虑的境地。因此,不可预测性的比赛结果是产生赛前焦虑的次要环境因素,比赛的结果不确定性越大,产生焦虑的强度越大。
(二)个体因素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个体对于比赛或其他活动任务的重要性和结果不确定性的感受是不同的。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有的人可能认为某场比赛很重要,比如对于首次参加大型或级别较高比赛的中小学生运动员来说就一定觉得此次比赛很重要,而对于经常参加大型比赛的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来说,尽管比赛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但他们可能还是不以为然。个体之间的这些差异会影响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而影响着这种状态的特征的因素又是高特质焦虑和低自尊所决定的。
特质焦虑主要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对比赛与评价是否具有威胁性或不具威胁性。相对于低特质焦虑而言,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倾向于把竞争看作巨大的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焦虑症状的增加。
个体自尊水平也与对威胁的知觉和产生相应的状态焦虑变化有关。与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运动员相比,低自尊运动员往往有着更低的自信、较小的经验和更高的状态焦虑。因此,通过有效途径改善运动员的自信,对于降低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很重要。
三、 克服赛前焦虑的基本途径
(一)调节呼吸
运用呼吸进行调节可以让运动员的情绪得到有效的稳定。比如,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呼吸短促加快,这时候深呼吸就容易调节呼吸的节奏,使之平和缓慢,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情绪低落时,采用长吸气和有力呼吸相结合,就能达到提高比赛情绪的兴奋性,达到比赛的最佳准备状态。这是因为呼吸与情绪状态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通过深呼吸的调节,不停地促进二氧化碳与吸氧的平衡,从而达到控制情绪的波动,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二)确定合理的目标
运动员想获得优秀的比赛是正常的,但是由于期望值过高,又往往导致心理焦虑的产生,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要让自己的目标达到通过一定努力能实现的层次,定得过高容易因难以完成而沮丧,定得过低又激发不了积极性。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 念动运用
所谓念动,即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来实现的。运动员通过想象或回忆曾经比赛的动作、过程、场景等,使思维、心理、生理重新产生一系列新的、积极的变化,从而提高大脑对身体肌肉的控制,进而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投入到比赛中去。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