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分析

2015-05-30王艳祯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居民党组织

王艳祯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可以说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服务于人民群众需求的具体表现,也对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一、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1.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不强。有的对社会治理工作没有热情,有的对社会治理工作不够熟悉,还有的局限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没有把党组织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二是部分党员参与热情不高。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现在普遍存在着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基层社会治理资源不够丰富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社区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和任务,面对着最直接的问题和困难,但与承担任务重相对应的却是目前社区普遍存在资金少、人员少、场地少等问题。社区治理服务设施不足,居民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社区电子化环境建设程度不一,仍有待加强,且不同社区间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存在较大差距。

3.基层社会居民自治水平不高

目前居民自治在开展工作时,大家参与的积极度不高,参与社区活动的往往是老人小孩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居民有着社区事情都是社区工作人员解决的思想,一旦有问题出现都依赖社区来解决。再加上前开展居民自治也缺乏相应的人才资源,各种因素交叉在一起导致工作不能有效展开,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参与度不高。

4.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够成熟

社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可以帮助政府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还可以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设置社区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1.3万个,社会组织的现有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基层,社会组织的数量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相差甚远。

二、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经过多年的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政府改变很大但依然存在“对上服务、对下要钱”的职能错位,在社会治理职能上把握不準,造成社会治理缺乏有力组织。这种错位使得基层在进行社会治理时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应付能力以外或行政以外的行政执法和专业管理,导致基层引导社区共治和自治精力明显不足。

2.现代治理能力尤其是法治能力不足

目前基层社会治理中法治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法律层次不完整、内容不全面,相应的制度不健全,造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依据不足,执行制度不规范,影响基层许多事务管理的正常开展。现在有些应该靠完善的制度规定完成的事务仍然依靠的是协调、劝解甚至随机管理。有些规矩规章不执行,要靠行政办法来解决。还有些具体事务执法不严,执法走调,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总起来说,现在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不少法律制度盲区,也缺少不少法律规范,这也是基层社会治理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

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也是我们党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因此基层党组织一定要植根于基层社会生活之中,从基层社会生活建设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一要加快基层党组织职能转变。引导社区组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社会服务机构,广泛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等活动,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全面推行基层作风巡查制度,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腐败问题和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三是建立基层党组织公共服务清单,创新服务群众工作方法。同时要注重公开透明,拓宽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做到大家事大家办。

2.构建社区服务新机制,提升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基层单位,也是政府社会治理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结合点,处于社会日常性服务和管理的前沿阵地。因此,一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变以往的依靠社区居委会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思路,把社会组织力量引入社区公共服务流程,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下沉社区的同时,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二要完善网格化服务。

对现有的社区工作者、各类协管员、居民小组长、楼组长等进行全面整合,按照专职力量一格一员、专业力量一员多格、兼职力量一格多员的原则配备网格员,保证身边一旦出现大事小情,随时随地为群众解决问题。同时,要健全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网格服务考评体系,推动原有自治体系与网格服务机制有机结合。三要落实社区服务责任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分片包户和日常走访制度,确保带着目的去,带着问题回,带着反馈总结,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享受社区服务是居民的权力,参与社区治理也是居民的义务。因此一要培养居民的主体意识。在为居民提供服务,如介入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救助贫困残疾中要彰显服务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感动和带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治理,逐步形成居民自主意识,以促进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二要细化社区自治单元。根据地缘相近、群众利益诉求相似等综合因素,在社区成立若干网格自治小组,民主协商讨论本自治单元的公共事务,使社区居民成为网格自治的主体。三要建立居民议事会制度。议事会以居民为主,社区治理各方代表组成的,讨论和决定社区建设与发展大事的制度设计,由此唤起居民的自治意识、激发居民社区参与热情,凝聚居民的自治力量。

4.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一是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降低登记门槛,重点扶持发展城乡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和科技类社会组织。二是加大对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枢纽作用,加强对职工类、青年类、妇女类等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领。四是加强社会组织监管。重点对未经登记且以社会组织名义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进行打击和查处,树立社会组织执法工作的法律权威。同时,引导社会组织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作,逐步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居民党组织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清华党组织公开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