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本插图使用之感悟
2015-05-30李志铭
李志铭
【摘 要】新课标课本插图形象直观,贴近生活,笔者首先把课本的插图简单分类,然后从几个实际教学的例子中,感悟插图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课本 插图 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38-02
一开学,拿到新的义务教育二年级数学课本,笔者眼前感觉一亮,原来都是32开本,现在接近16开了。翻开课本,里面让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时代气息。新教材相对老教材更注重可品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可很多老師却反映说,整本课本都是图,怎么教呀?其实新教材通过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天地。
课本里面的插图,我认为有以下几类:(1)用于一单元导入的情境图,比如在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课本呈现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活动:观光梯、缆车、风车、风筝、旋转飞机、滑梯等等。这就把这单元的对称、旋转、平移等教学内容都巧妙地融入图片里面。(2)把例题里面的文字转换为鲜活的形象,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如:有余数的除法里,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左边出现6个,正好摆成三盘;右边出现7个,摆了三盘,还剩1个,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余数的具体含义了。(3)将练习里面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去寻找有用的信息。如:课本里面有一道练习,图上有售票处,然后旁边写着两排字:“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然后旁边配文字“小杰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用20元钱买票够吗?”这需要学生去观察图片,然后认识到儿童票和成人票的价格差别。(4)课本里面有些操作题,需要把课本最后面的图片剪下来配合使用。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好好理解教材编排意图,使用好这些插图。
第一,读图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排除多余条件。我们知道一幅主题图通常有着很丰富的内容,怎样让学生有重点地观察主题图呢?在教学中老师常会问:“同学们,从这幅主题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其实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面太广、信息量太多,此时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做到快速、准确地找出数学信息,并且能从图中排除多余条件,从而抓住该课学习的要点。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课本出现一个超市情景插图,如果单纯问学生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的回答会五花八门,有的说里面有某某水果、某某豆子、有灯泡、有手推车、有几个人等等。这些信息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重点联系不大,老师应要引导学生重点找“有多重”。
第二,学生学会了看图,还得学习如何动手作图。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让学习变得有趣,对知识的理解不停留在浏览的阶段。通过作图,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的大脑兴趣中心产生迁移。课本在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中,出现这样一幅图:“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在“知道了什么”这一环节,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教材呈现了学生用色条图表示信息和问题的方法,以更好地理解问题,也为后面学习线段图表示信息和问题作好铺垫。在“怎样解答?”这一环节,进一步借助色条图分析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简明而直观地表明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先解决隐藏问题(中间问题)——剩下多少个面包需要烤,即没有烤的面包有多少个。这就是由数到形的转换,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解决数学问题。
第三,善于认真观察。运用插图教学或让学生自学时,关键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看图能力强的学生,解题能力必然强。从心理学方面来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总是有一定难度,有了插图的刺激和再现,可以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门槛。即使不用老师讲解,学生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进行自学。实际上,有的学困生就是因为不会观察,不会看图才耽误了学习的。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并且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呈现黑板上。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小棒为什么剩的不一样?”“在数学上怎么样表示?”等,这样让学生产生了研究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的必要性。
第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做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中的“例4”,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在解决问题时,可先从研究剪一个小人开始,再研究剪两个小人的方法,逐步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以及对折次数与小人个数之间的关系,直至解决问题。要特别注意在对折之后的纸上画图时,要保证剪出来的图形是手拉手的,不能断。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特别在几何图形教学中都可采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数学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的愉悦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五,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人教版新教材的计算教学编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混合运算中,课本出现了一道情境练习题:“图上呈现了二(1)班记分牌上显示42分;二(2)班记分牌上显示38分;然后一同学说下半场两个班的得分一样多,另一个同学说上半场二(1)班得了24分;问:上半场二(2)班得了多少分?”经过观察后,许多同学都是先求二(1)下半场得了多少分,因为两班同学得分相同,都是18分,然后再用二(2)的总得分38-18=20(分),即38-(42-24)。然而一个同学却举手说:“老师,我列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也一样呀。”老师听了,觉得很惊讶,问他所做所想,那位学生说:“老师,图上一个同学不是说下半场两个班的得分一样多吗?这样的话,他们的输赢都在上半场,记分牌上二(1)班比二(2)班多42-38=4(分),都是上半场二(1)班赢的,也就是上半场二(1)班比二(2)班多4分,所以二(2)班上半场得分就用24-4=20(分),即24-(42-38)。”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独特,老师感到非常惊喜,大加赞叹。虽然这样课堂上的时间被占用了一大部分,但是学生这种数学思想也启迪了其他学生,这样被“占用”的时间还是非常值得的。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第六,教材中的情境图都是静止的,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中情境图的潜在资源,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经历情境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实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让插图活起来。在课本里有这样一幅图:“在游乐园的牌子上写着激流勇进,每条船坐9人,我们班44人,如果都玩激流勇进,该租几条船呢?”起初有的同学是这样做的,44÷9=4(条)……8(人),然后答该租4条。老师说:“如果租4条,坐得完吗?”学生说:“坐不完,还有8人没船坐。”老师接着说:“如果是你们去游玩,你们愿意站着看,不去玩吗?”学生都说:“不愿意。”老师说:“不愿意,其他船都坐满,又不能超载,那怎么办呢?”学生说:“那干脆再租一条。这样就大家都能玩了!”老师说:“这样对了,刚才同学们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到图中有提到,他们都要玩激流勇进,所以4条船是不够的,即使还剩8人,也要再租一条。”通过这样处理,使原本静态的情境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通过对课本插图的使用,我感到课本插图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还在枯燥的数学知识中融入了生活的气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