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5-05-30许沧曦

学园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效率

许沧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注重课堂导入技巧;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精神;上好生物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四方面来阐述观点。

【关键词】高中 生物 课堂 效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27-01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实验等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心得来论述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注重课堂导入技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对某个知识有了兴趣,那课堂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他,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地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甚至会使他忘记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理解。生物课堂导入要以紧扣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对夫妻都是双眼皮,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丈夫听说眼皮是遗传的,所以怀疑儿子不是亲生的。经医院血型鉴定,丈夫是AB型,妻子是O型,小孩是A型,最终闹到法院。但最后经DNA鉴定,确认孩子是他们的亲生儿子。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但是,性状表现相同的个体,其基因组成却不一定相同;相同性状的个体交配,子代可能会出现性状分离。那我们可以根据孟德尔的遗传探究实验,揭示基因、基因型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产生了欲罢不能亟待解决困惑与悬念,有想立即学会而后快的感觉,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二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生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过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探索者。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自主合作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探究性学习并不是教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自行实验、自行讨论、自己完成探究活动。而是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得到提高。探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探究性的教与学要学会提出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时,我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1)孟德尔用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2)用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为什么一代都是高茎,子二代既有高茎也有矮茎,且分离比接近3∶1?(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总数必须相等吗?每个小桶内的彩球数可以不相等吗?(4)你能设计实验,探究生物的某一性状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

三 上好生物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生物实验既是生物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呈现教学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靠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把理论结合现实,用实验来验证,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相对于理论,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加以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让学生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第一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第二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第三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第四步:观察并用细胞准焦螺旋调焦。同时思考:(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四 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出创新的火花。带着疑问去探究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敢于说出心中的不解之惑,学会用问题做学习的支点,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和动力。例如在DNA分子的结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样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组成,它们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什么部位;DNA分子中堿基是如何配对的,位于DNA的什么部位;DNA分子结构模型构建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理解了这些疑问,就基本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总之,教无定法,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乐于实践的人。

〔责任编辑:林劲〕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效率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第12话 完美生物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