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指导要找到情感与语言的最佳触发点

2015-05-30方暗明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感情语言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什么是“自我”?在我看来,即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特殊点或不同处,在作文中体现为观察、感知、思维、语言表达、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尊重这种差异性,还要有效地利用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创性,达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目标。

[关键词]学习指导;感情;语言;触发点

有意识“铺垫”与无“主题”表达相结合,能比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案例如下:

早先,拜读过余光中先生的大作《听听那冷雨》,觉得文章凄美动人。忽一日,发奇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们也试试,写写他们眼中的雨。思虑再三,决定来一次有意识铺垫与无主题表达相结合的试验。

一、有意识“铺垫”

首先,给孩子们一起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及现代著名诗文。

其次,重温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

然后,简要学习一些开头结尾、理清条理、修辞方法等。再次,把这些有关语言表达的材料、方法做成一个小集子(咱开始绝不提写作文的事)。

最后,等待老天爷下雨即可。

二、无“主题”表达

我把有意识“铺垫”做完不到两天,老天开恩,真下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秋雨。这天,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笑着对孩子们说:“前几天太闷热,我们都很辛苦。今天咱们出去透透气,感受感受秋雨带给我们的情趣吧!”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每个孩子脸上都充满兴奋。我不失时机的提出简单的要求:六觉并用,享受自然的赐予。

到了校园,我跟他们一起,举着雨伞接屋檐水,站在树下摇晃树干,趴在溪沟边听流水声,停在花树旁吟诵诗句……总之,我们已经完全陶醉在秋雨里。一节课的时间悄然而逝,大家都还留连于这秋雨秋景之中。

接下来的课堂上,我只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用最喜欢、最拿手、最有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限制。一句话,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是我称为的无“主题”表达。结果,不到一节课时间,所有学生均轻松完成,而且每个孩子脸上都像是余兴未尽。

三、或许是有意识“铺垫”

为他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语言材料,帮孩子们扫除了写作中的障碍,抑或是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享受了自然,触发了他们心灵深处那“自我”情感之弦?恐怕最关键的是找着了其独特的情感和语言的最佳触发点吧!

效果如何,谨录以下一篇学生习作,奉阅同行,聆听高见。

秋 雨

(作者:朱诗瑾 指导老师:方暗明)

雨,悄悄地来了。从天空飘飘而来,如诗一般温柔,如画一般美丽。

雨时小时大,时缓时急。在小区的空地里听雨,就像听音乐家们在演奏。这边,像鼓手击出的雄浑节奏,咚咚!咚咚咚!那边,又似钢琴家弹出的欢乐小调,叮咚——叮咚——。远处的喇叭又响了起来,叭叭——嗒嗒------是雨滴在指挥大自然的音乐家们,轮番演奏秋天的序曲呢!

走进校园,雨就变了,校园里的色彩全都变了。树、草、花,像刚洗过澡一般,而且都穿上了新衣服,真是“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啊。

嫩红的小果实穿上了晶瑩透明的羽纱珍珠衣,像一颗颗透明的玛瑙一样。树叶绿得青翠,亮得耀眼,好像镀上了一层银粉似的。没想到秋雨如此神奇!

塔柏树上的“绿针”上缀满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摇一摇,那些珍珠滚了下来,又变成碎玉了!尝一尝,那一丝凉爽、一股清新直透五脏六腑。

蹲下身来,听一听雨水交汇而成的涓涓细流,又像歌唱家们在尽情地演唱。一会儿是热情奔放的美声,一会儿又变成甜美而嘹亮的民歌;刚才还是缠绵的抒情小调,忽然又来一段激情大合唱。其实那是秋天的音韵,自然的合奏!

鸡蛋花的花瓣上到处是玉珠,好像从睡梦中醒来、刚哭过一场的可怜样儿。闻一闻,清新湿润,尝一尝,一股子淡淡的幽香。一片片花瓣上躺着雨珠,哎哟,雨珠要滚下来了,挂在花瓣的顶端,正荡秋千呢!雨珠和花瓣都玩累了,他们一起悠然地飘落下来,树下立时铺上了金黄色地毯。

秋雨,缠缠绵绵,既刚也柔。谁说秋雨是冷酷的,但在我眼中秋雨却是美丽而多情的!

猜你喜欢

感情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带着感情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带着感情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世論調査に見る対日感情のロジック
感情强烈的叹号
彼此麻烦,才有感情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