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初中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关系

2015-05-30裴亚芬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自学初中语文教学

裴亚芬

[摘 要]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探究分析,阐述了教师要进行引导教学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自学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把握好初中语文学科教与学结合点,需要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会学,需要教师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需要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需要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有目标地预习。简单的查字典、标注解、读课文,属于传统模式下的语文预习。这样的预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课文内容,使老师授课时学生对课文并没有真正熟悉,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感到吃力。这是传统模式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因此,新课标主要倡导教师课前对学案的设置,比如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问题,如概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找出文章的语法好在哪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等等。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在课前将比较难懂的地方标注下来,根据学生上交的导学案,老师可以更好地抓住重点。

2.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析法学习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量涉及的是具体的形象材料,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本质认识,就要运用分析。可以说分析法几乎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课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广,从字词分析,句段分析到文章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的分析以及语法、修辞的方面的分析,可谓无所不包了。学生对分析法的掌握也要经过一个由生疏到熟悉到纯熟的用的过程,教师就应循着“示范引导――巩固训练”的程序来进行指导。对某些知识的内容,教师应该先做出示范,并要讲清这一分析形式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及时把握住分析的规律。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仿效的教学过程,学生会较快地掌握某一种分析方法。

3.给学生一个足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将枯燥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生活化、合理化,引起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热情,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是我们目前首先要做到的。首先要建立新的教学情境模式创设,在进行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培养同学们敢想、敢质疑的精神,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鲜活而又个性化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仍有进一步探索问题答案的耐心,在不自觉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加强语文综合能力训练。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3.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论是单项训练或者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预习是自学的起点。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即学生上课前独立地自学新知识,独立思考新问题,独立地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總结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我首先从预习入手,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让学生按分五步预习课文。学习导读,包括单元导读和本课导读,了解本单元及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做到学有目的;初读课文,边读边利用工具书查阅,扫除字词障碍。读后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主要内容是怎样写的,即理清写作顺序;自练课后题,检验预习效果;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在书上做好记号。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学生心里有了底,听课时,有意注意就增强了,学习效益自然提高了,达到了自学的目的。

2.从课堂入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以往自学能力在这儿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力求改变这一局面,让课堂也成为学生自学的主阵地。先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学会自学,首先要会质疑。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逐层深入,启发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指导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在独自探索和相互启发中“掌握所学知识。”这种质疑法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如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要求自学小组同学互相提问,有疑而学,有的同学质疑很有价值:“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然后互相讨论,在相互启发中,对故事的发展认识及人物理解,则水到渠成,教学重难点不攻自破。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内在潜力,训练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达、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归纳、总结。给他们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达到“会学”、“乐学”。

3.复习是自学的延伸。随着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课文的学习也宣告完毕。但是知识是有层次、有联系的。因此可以通过旧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遇到与以往学过的课文有类似特点的新课文,在教学前,要求学生找出以往学过的课文,对照将学习的新课文进行复习,找出他们的相同特点。通过这种对照复习,学生不仅能巩固旧知,而且对新课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好的效果。如教学《满井游记》一课时,先要求他们自己预习本课,再启发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课文《三峡》,引导他们通过复习,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很快地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在对照中被找出来。再在课堂教学中略施引导,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句子体会,教学轻松,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培养自学能力,即“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不是靠一朝一夕完成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才有望最终完成。同时中国有不少名人佳作,我们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学完。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学习,如果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文中的精髓怎能领略,怎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说良好的自学习惯对每个人都终身受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更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雒宁峰,生态学视角下初中语文研究[D]. 青海师范大学 2012.

[2] 石晶,鄂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3] 张红武,初中语文教育[D].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猜你喜欢

自学初中语文教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