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

2015-05-30安宏飞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兴趣生活化

安宏飞

[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现在所生活的环境,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着手去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社会的正能量,实现教学课堂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有效地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是现在教学都很关注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现在所生活的环境,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着手去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社会的正能量,实现教学课堂生活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驾照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因为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虽然学校和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效甚微。所以,教学这课时我就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由此,这堂课的目标不仅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掌握农村山多、水多导致的安全注意事项,还补充了更多的学生不常能看到的一些交通知识,甚至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能够看清社会中的善恶丑美。这个环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选好教学材料,运用好教学方法,在提问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做好引导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能够一步步地深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的道德能力。教师在学生的思维能力被激发出来之后一定要乘胜追击,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建议和问题,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思考路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不要让学生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不同的见解,有时候学生的想法比教师的还要圆满。教师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道德知识放到生活中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去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自己的一些道德行为、善良的想法在生活中得不到肯定,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对思品课产生怀疑。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要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面对这件事时要这样做,而是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问自己会怎么做,做完之后别人会怎么看等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有自己独特的道德观点。例如我曾经这样问学生:“如果有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又跟他讲不明白,你会怎么做?”学生带着我的问题开始讨论,最后得到一个一致的结果在全班分享。这样的以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也让学生有了新的学习体会。

三、体验生活过程

在社会中,实践是学生锻炼良好品质的最有效办法,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学习途径。在美国休斯顿的一家儿童博物馆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社会中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品德。卢杰教授说过一句话:“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所以教師在教学的时候要始终坚持“教学服务生活,生活服务教学”的理念,让教材和生活紧密相连。同时还要把生活带进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更多的经验和体会,有良好的品德,以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例如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为家人添欢乐》时,让学生知道家人对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学会体察家人,管好自己,体谅家人的难处,尽量少给家人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主动做,不会做的学着做,让他们真情回报家人爱!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这一环节。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最后学习结果这几方面去着手评价学生。教师给学生评价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好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有努力向上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数学情感。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通过任何方法,比如让学生参加比赛,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成果等,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可以让学生时刻都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可以鼓舞学生上好思品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公共场所拒绝危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处的公共场所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就可能引起危险。于是,通过“案例再现”让学生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对的研究,明确教材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针对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环境贴近的内容进行教学,把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与道德有关的真实事例和典型的实例放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永喜. 品德与社会课教法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05).

[2] 霍素辉.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析[J]. 科学之友. 2010(08).

[3] 吴润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初探[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0(05) .

[4] 王文军.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9).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兴趣生活化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