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活跃课堂
2015-05-30陈远刚
陈远刚
【摘要】建立卓越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我们体育教师也不例外,要想构建卓越课堂,体育教师应激发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和情感体验。我们就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入手实现课堂向心力,从而构建卓越课堂。
【关键词】小学低段体育 兴趣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89-02
新课改理念下,建立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目标。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责任就是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体育课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呢?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生兴趣广泛但不容易集中,他们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怎样才能够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就成了我们体育教师的主要课题了!还有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根据近年的教学感受和向身边的有经验的体育工作者、专家请教,得出几点心得体会,望能为体育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开展开放多样的教学内容
首先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从不同角度切入。例如,在跳短绳的教学中,可以变换练习的形式,如单人跳、双人跳、单脚跳、交叉跳、和跑相结合的行进间的练习等,来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其次是将教学内容游戏化。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较简单,无较难的技术,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循环化。教学内容的多次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容易引起学生厌烦,我们可以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从不同的内容切入,但切入点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提高。为了针对低段孩子特点我们还应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体育课许多的教学内容本就來源于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入进来,可以发现不同时段孩子们生活中的活动也是不同的,只要我们留心就可找到孩子们热衷的体育课教材。如“跨步子”,“跳夹毽子”;“跳橡皮筋”等等。通过我们对教学内容多样化、游戏化设计,循环化的使用和生活化的改造,相信低段的孩子们一定能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找到体育课的乐趣,将体育课领向实效的课堂和孩子们欢乐的殿堂。
二、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完善
有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得体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入主题。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然后要用体育教师良好的个人魅力来感染每一个孩子。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视觉的刺激,我们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也好,运用体育教师自身漂亮的示范也好,用海报图纸也可以,这些直观的手段定能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一次深深地触动。我们还可以用听觉的变换来吸引他们的眼光。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
体育课时的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锻炼,一方面身体得到了锻炼,一方面得到了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陶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下进行放松进行锻炼。只要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再施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建立高效的体育课堂就将会是水到渠成的,那将会向靠近卓越课堂迈上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1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