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音乐情感与哲思
2015-05-30平凡
平凡
【摘要】作为德国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极大的反应出了其特有的生活经验、激越自由的情感及哲思的冷静。其代表佳作《月光奏鸣曲》所蕴含的意境美和高潮的表达技巧正是因为贝多芬将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幻想进行巧妙糅合的重要体现。由此,笔者引入《月光奏鸣曲》为案例,以彰显贝多芬钢琴曲的艺术魅力为目标,重点针对贝多芬的音乐情感和哲思两方面分层展开剖析。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音乐情感;浪漫派
创作于1801年的《月光奏鸣曲》,作为贝多芬最为著名的钢琴鸣奏曲之一,无论从架构还是从形式方面均淋漓尽致的展示出了该历史时代音乐创作浪漫主义和欧洲古典主义的特征。其“月光”两字主要源自德国诗人兼评论家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欣赏第一乐章时对瑞士琉森湖明媚月光投射下水波荡漾时的感悟。具有诗意并曲调优美的《月光奏鸣曲》,被维也纳古典乐派赞誉为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新约圣经”,从《月光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内容角度来看,其中同样蕴含着贝多芬创作特有的音乐情感及哲思。
一、《月光奏鸣曲》中音乐幻想引发的意境美
正如一切生命均存在意境之美,音乐对人类想象能力的催发,可借助作曲者和演奏者的创造及演奏技巧进行展示。在《月光奏鸣曲》中,第一章的“月色忧伤”被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推测为是贝多芬记录人类的失恋情感,其曲调中所承载的哀痛、柔情及沉思,主要使用自由舒缓的曲势,将琴乐中所蕴含的悲伤吟诵、柔情冥想、色调的黯淡与深刻的幻想密切糅合起来,并逐步散发出悠远而宁静,温柔而清澈的浪漫主义夜曲特征,其旋律的曼妙与忧郁虽然在表现技法方面,对力度、主题、伴奏等的变化要求并不明显,但是贝多芬的每一点心灵波动,每一分情感微涟,均与其幻想的扩展一起,通过音区、和声、节奏的变化一起进行展示。乐曲在第一章开端的四小节中,使用自由舒缓的气势,来表现出自由、即兴的特性,而慢板技法的糅合和持续性,不断出现的柔弱、均匀的三连音等,则为贝多芬幽怨的音乐情感及无边的幻想,找到了新的载体。通过贝多芬所设计的变音和和声色彩的奇妙性,倾听者可明晰的感受到曲调中色调明暗的变化及情感变化的微妙和细腻性。在不绝于缕、自由舒展、连绵的音乐流动感中,倾听者很容易联想到月光照着水面时的粼粼波动感。
二、《月光奏鸣曲》由幻想意境向理性创作的过度
(一)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内容和思想的转化过程
受到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催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日渐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其音乐表现方面,贝多芬几乎集合了该年代可查的音乐体裁,并极大的提升了钢琴曲的表现力,甚至使钢琴曲拥有了交响性戏剧效果。该历史阶段交响曲作为直接反应社会变革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要求钢琴作曲家的创作视角和风格需要按照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革。在此种要求下,贝多芬的钢琴曲创作风格逐步摆脱了早期奏鸣曲中重视炙热情感表达的设计惯性,开始重视对崇高理想、形式完美性、内容深刻性的表达。《月光奏鸣曲》正是在此种自我思考和自我挣扎的心态下,展示自己在期待和失望之间徘徊的内心和对生活及命运的反思的过程。从开端进行充满柔情的诉说,到一如既往的与命运斗争,《月光奏鸣曲》中贝多芬用内心的意向来展示音乐哲思,贝多芬将自身的主观情感和个性化创作与《月光奏鸣曲》的浪漫主义幻想巧妙的糅合起来,给予了后世浪漫派作曲家艺术创作以极大的启迪。
(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突破自我展示情怀的尝试
《月光奏鸣曲》无论在结构还是在形式范畴无一不体现出浪漫主义和欧洲古典的艺术精髓。贝多芬作为作曲人和演奏者,惟妙惟肖的将情节性、主题性、戏剧性三者糅合起来,体现出一位伟大的残疾作曲家永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格魅力。贝多芬一生坎坷,从其二十六岁开始,其逐渐衰弱的听力严重的影响了其钢琴曲的创作。在封建黑暗复辟年代中,贝多芬并没有选择沉默和退缩,而是坚持平等和自由,不断的与命运作斗争,《月光奏鸣曲》正是创作于其与耳疾的斗争过程中。《月光奏鸣曲》从幻想到现实到抗争命运再到内心的趋于平衡,贝多芬将自己的感情与人类大爱融合起来进行了情感的升华,并体现逐层逐步的体现出自身所感悟到的人间大爱。在创作的过程中,曲式结构、和声语言等方面贝多芬在继承传统后,纳入了具有自身独特音乐表达特性的创作方式。
三、《月光奏鸣曲》幻想意境与理性创作互融互化
在《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中,贝多芬使用轻俏的过度后,运用4/4拍急板技法、升C小调等的技法,将曲子过度到了一个激动焦虑的高潮阶段,第一主题若暴风雨般的倾泻,由低音区逐步向上,带着不可遏制的激情冲入了高音区。此种激动人心的节奏设计,将欣赏者带入了作者的情绪中,充分体会其极度的压抑、隐忍以及向命运抗争的坚持。在短暂缓冲之后,第二主题一连八分音符用决绝的节奏感,直接披露出贝多芬内心的昂扬意志及更为炽烈的情感,自此全曲的幻想意境与理性创作无隙性的融合起来。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不仅颠覆了其所在历史年代传统鸣奏曲由快到慢再到快的格局,其所应用的梦幻式的即兴手法,将不拘泥形式和展示内心的原始构思纳入到《月光奏鸣曲》的创作中,其幻想所幻化的意境及为变现艺术技巧而使用的理性创作思维,将古典乐派的创作要求向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过度,在幻想意境和理性创作糅合的过程中,欣赏者往往会“看到”到狂风、花朵、月光、微笑、暴雨甚至星光和微风等所幻化的景象。毋容置疑,贝多芬将理性创作和幻想意境相融后,在深入刻画和展示音乐本真含义与深层次内容的过程中,为欣赏者营造出了一个神奇、美妙的月夜。
参考文献
[1]丁妮.以比较的视野看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D].暨南大学,2010(04).
[2]陈翰苑.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若干演奏版本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05).
[3]吴君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古典思想与浪漫情怀[D].云南艺术学院,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