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5-05-30吴玖红

大东方 2015年8期
关键词:法治文化农村建设

摘 要: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但当前农村有些地方,法治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筑牢基层法治文化“地基”,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2.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礼轻法,重德轻刑,重义务轻权利等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3.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1.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有的农民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2.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少数地方干部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在一些社会文化欠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受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三、加快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法治国家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1.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法制宣传教育具有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一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二要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三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注重选择农民需要的法律,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四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2.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权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4.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财产权利。一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二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三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四要强化执法监督,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5.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二要建立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三要建立完善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置机制。针对民间纠纷存在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激烈化这一难题,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办法,积极排查调处农村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

6.改善地方政府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十八大报告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不仅是对现实经验和历史教训的郑重重申,也是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基本要求。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与农民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考试考核,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坚决不予以上岗。二要通过多种渠道,公开政务,提高透明度,从依法办事做起,建立起农民对干部的信赖,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开始来逐步改善乡村的法治环境。三要加大对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进一步规范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纠正一些执法中的偏差,这是改善当前农村基层干群关系,提高政府威信,取信于民,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迫切需要。

法治国家的建立,必须以法理社会为前提,而法理社会呼唤法治文化的建设。只有让农民享受到实行法治给自己带来的实惠,现代的法治文化的社会氛围才能在千百万人实践参与中逐步形成,才能创造一片繁荣安宁的小康农村乐土。

作者简介:

吴玖红(1983—),女,陕西商洛人,汉族,本科学历,培训部副主任,党史党建方向。

(作者单位:中共柞水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法治文化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