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涅磐之城

2015-05-30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华沙美人鱼犹太人

美人鱼穿上戎装,其实需要一个漫长而残酷的过程。

波兰的美人鱼和丹麦的不一样,华沙市里的三座美人鱼雕像,手持剑盾,柔美也许不足,但英武绝对有余。漫步华沙,导游也许会跟你讲讲现代版的美人鱼故事。它很诡异:美人鱼住在流经华沙维斯瓦河中,但维斯瓦河水质越来越差,美人鱼们干脆游到了美国——这是在暗示美国的波兰移民,但听说故乡条件变好之后,美人鱼决定游回波兰。无奈她们波兰饺子和Paczek(波兰传统食品)吃得不够多,力气已不够游回华沙,后来她们干脆停留在哥本哈根,随着安徒生的蜚声国际而鸡犬升天。

美人鱼是华沙的城徽,其实按照传统的说法,华沙的名字来自于乘船来到这里的男女青年华尔和莎娃,他们在美人鱼的见证和庇护之下,建立华沙这座城市。在最近某艺术网站发起的以描绘波兰的坚强不屈为主题的征稿活动中,美人鱼的形象出现在了一张插画之中,不过仔细看的话,它只是一个小孩子穿着鱼尾巴的孩童服装。他被一个脸上缠着绷带的男人单臂拥抱着,脆弱异常。他们的身后,是一片倾颓的城市废墟。这张插画所描绘的,是二战后波兰人民重建华沙的行动和决心。但在波兰母亲的怀抱中,华沙这条美人鱼至少没有雕像中那么理想。伴随着波兰的苦难史,华沙的现实很残酷。

波兰曾早在1795年被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瓜分,从地图上消失了长达123年之久,一战之后,苏联政府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德国政府允诺波兰独立之后,波兰才历经百年重建国家。但二战爆发之后,战争伊始纳粹德国和苏联就从东西双方向入侵了波兰。而华沙当时作为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第二大犹太人聚居地的现实(131万居民中,有35万是犹太人),为之后的腥风血雨埋下了伏笔。

出身华沙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的Magdalena Gross应该庆幸自己在战争爆发前几年走访了华沙动物园。她遇到了人像雕塑的瓶颈,而动物园的动物为她带来了新灵感。Magdalena随后结识了动物园园长Jan abiński一家,并因此逃过了死亡的劫数——在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指令之下,被占领的华沙建立起犹太人隔离区,围着铁蒺藜、高墙电网,一般人插翅难逃,这里囚禁了来自波兰和德国各个城市的犹太人。到1942年4月,居住在这里的50万犹太人平均13个人共用一个房间,在没有水、煤、电的环境下,食不果腹。在犹太区的楼上,可以看到不远处集中营焚尸炉的黑烟。

Magdalena和近200名犹太人在动物园园长的庇护掩藏下忐忑度日,但他们的犹太人同胞就没那么幸运了。1942年4月19日,党卫军为庆祝希特勒的生日,决定扫荡犹太区。得到消息的犹太人宁肯死在抗争中,也不愿意死在集中营里,他们从波兰地下组织获得枪支弹药,在明知以卵击石的情况下与党卫军进行厮杀。最终,1.3万人死亡,3万人被捕获、押往死亡集中营。

在1944年之前,华沙动物园的名贵的动物都被纳粹德国运走,危险的动物被射杀,还有些动物干脆作为打猎的猎物娱乐。1940年的一张儿童画中,动物园变成了菜地,后边还有几头大花猪——动物园园长为了补充给养和支援犹太人隔离区,开始养猪。园长本来还想养银狐,但随后整个华沙迎来了一场劫难。

1944年8月1日15时,街道上的商铺不约而同的关上了门,大约两小时后,枪炮声顺着街道蔓延至整个华沙。华沙起义爆发了——德国在西部诺曼底第二战线之后节节败退,波兰流亡政府觉得这是反抗夺回故土的机会。63天的起义,50000人的波兰地下部队与25000德军迂回作战。华沙军民群情激昂,连青少年也加入到了抵抗的队伍之中。年龄小的童子军队员通常作为传递情报的情报官,年龄大的则参与进攻。在残酷的战争中,最基层的童子军机构、由7名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班被冠以“小蜜蜂”这样可爱的称呼。(上边的层级分别是“家庭”、“蜂群”和“蜂窝”)

但现实是惨痛的,华沙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经过63天的斗争,抵抗军不得不向纳粹德国投降。更残酷的是,希特勒随即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于是整个城市包括动物园在内的近85%的华沙建筑遭到了毁灭。

1945年1月17日,苏联红军解放华沙,苏联随即打算对一片废墟的华沙进行规划,计划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的华沙。但苏联的重建规划一宣布,华沙市民立刻愤怒地走出家门游行示威,华沙大学的师生们拿出了更得民心的方案,不再建新城,而是一砖一瓦复原重建老华沙。他们说服民众的依据,则是战时藏于山洞之中的大量图纸。

这些图纸诞生于希特勒入侵波兰之前,充满危机感的华沙大学建筑系师生停止了教学,自发对华沙古城、街区进行测绘。他们的测绘工作还原了大量的城市形象资料,街道的位置、比例、建筑物各个立面造型、建筑物的颜色均做了详细的记载。最终波兰当局采纳了民众的意见,设立了“首都重建办公室”,计划按照原样重建华沙古城。

在立于华沙的100个“老建筑图片回忆征集点”外,成千上万的华沙市民排队递交图片、提供口述回忆。宣布重建的第一年,华沙政府收到的市民提供的老照片、出版的风景画册、发行的明信片,以及图纸等资料已达几百吨。最终,华沙古城浴火重生,900多座中世纪风格的华沙古建筑重现人间。1980年,重建的华沙古城破例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时重建的建筑是没可能获此殊荣的)。

就在华沙在废墟挣扎重建之时,斯大林却指派了一支3500名苏联工人的团队,到华沙去建一座华丽的大楼,这座大楼名为“以约瑟夫·斯大林之名的科学文化宫”,从名字里可以看出,这是斯大林强加给一片废墟的华沙的一份厚礼。整个科学文化宫高231米,现在仍是波兰最高建筑,它的外观雕刻有包括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哥白尼、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先驱物理学家玛丽·居里,以及许多典型的工人形象。它的内部奢华异常,大理石地板、镀金装饰品、眼花缭乱的吊灯装饰其中,它的面积可容纳数个博物馆、剧院和体育场馆。而据英国《卫报》所讲,科学文化宫代表着“波兰人所排斥的一切事物”。

1968年,华沙“十周年纪念”体育场中,理夏德·西维茨在数十万人面前,以自焚的形式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当地的改革——“布拉格之春”。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华沙却成为了日后东欧剧变的领头羊。1980年,波兰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危机所采取的冻结工资、部分商品涨价的措施(肉类价格提高40-60%)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波兰的工会联盟“团结工会”诞生了。同年12月13日,为了镇压团结工会,位于华沙的波兰政府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和军事管制。

当时的执政党领袖雅鲁泽尔斯基对此感慨万千,军事管制虽然从军事角度讲,是一个胜利,但从政治角度看,却是一次失败。

根据普利策获奖作者波兰裔美国人Anne Applebaum的回忆,1988年,华沙的两种餐馆都异常惨淡。第一种是国营的,他们都有长长的菜单但很多菜品都不提供,里边光线差、布满灰尘,服务员无聊,或者粗鲁。另一种餐馆更私人,它们往往位于公寓或者住户房子的里屋,这里看起来更欢乐一些,他们不装模作样地给你看菜单——“他们哪去给你找菜单”。Applebaum继续回忆说,华沙的商店卖的都是醋、肉罐头和饼干,每隔一阵子能排队买到香肠。

1988年,波兰政府实行改革,大幅度提高消费品的价格,大规模罢工再一次上演。次年迫于内外压力,华沙国家宫执政党与反对派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执政当局做出了巨大让步,认定团结工会合法化,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议会由—院制改成两院制(即众议院和参议院),总统由国民大会投票选举产生。如今华沙,甚至波兰的格局,大致在这一年确立。

如今,华沙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其摩天大楼所构成的天际线,已经可以和其他几个发达欧盟国家的城市媲美(比如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漫步华沙的老城,烈士的纪念碑随处可见,随时提醒人们这座城市的苦痛经历。

最近波兰Facebook上网友纷纷热议一张华沙战后重建的老照片。这张1946年的照片中,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站在楼顶远望着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废墟。网友推断这张照片可能是美国随胡佛总统访问华沙的记者所摆拍的。女孩穿着普通的格子衬衣和背带裙,脚下是一双大得出奇的男人的鞋。

虽然网友自发搜寻这个女孩的下落——到现在她应该80多岁了吧,但她似乎已成迷。如果这位老奶奶还健在的话,当年她望着废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

猜你喜欢

华沙美人鱼犹太人
我和美人鱼过一天
丑萌的“美人鱼”
放生一条美人鱼(下)
自尊
世界最漂亮的鸡
波兰 华沙起义73周年
海里有美人鱼吗?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犹太人的生意经
第20届国际军事历史研讨会在波兰华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