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5-05-30朱惠茹
朱惠茹
摘 要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共建专业订单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办好高职专业的核心在于校企协同,重点在于聚焦产业发展动态,明晰校企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理念,着力精细管理,力求校企双方战略目标、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教学与实践等方面协同发展,最终双方的收益超过成本,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8-0012-04
“协同”一词来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s,意为共同工作。当协同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系统中就出现了“协同教育”一词,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协作关系被称为校企协同。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是教育与产业经济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及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果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基于战略缺口理论的校企协同育人内涵分析
著名管理学家泰吉(T.Tyejee)和奥兰德(G.E.Osland)于1988年提出的“战略缺口”理论认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难以达到期望的绩效目标,也就是说,战略业绩与战略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战略缺口”。填平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
借助该理论可发现,无论是企业还是职业院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完全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取得的战略业绩与其战略目标之间也存在着缺口,限制了各自的发展。校企结成联盟,实施协同育人成为填平“缺口”的客观需要。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学校与企业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学生实施同步教育,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缩小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校企协同育人可以将学校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极大化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降低双方的经营成本,加深彼此信任度及依赖性,获得自身原先不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资源,为各自的发展创新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协同教育,学校借助企业的力量获取资源和平台,根据企业要求“量身定制”培养模式,实现人才的无缝对接。企业获得大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其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紧临上海自贸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008年起,物流管理专业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为突破口,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与之开展合作。根据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目标、自贸区的发展趋势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将专业方向确定为国际物流。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思维的飞速发展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广泛运用,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实行多重创新,如过去以产品为核心正在转变为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由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企业嘉里大通物流公司为例,过去该公司与学校合作的起因是解决低端劳动力问题,现在则需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更好服务客户核心经济的主管型人才。
(一)基于校企合作“订单班”形式,制订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与“订单班”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创新实施“八学期、三阶段、工学交替、素能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八学期:该培养模式将前两学年分为六个学期,即每学年三个学期,正常学期之外的小学期是每年暑假(7、8月),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三阶段:校企冠名培养人才将渐进达到三个递进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获得企业认知。本阶段的学习安排在第一至第五学期,主要通过校内仿真情境的实践教学、企业教师来校授课讲座、学生下企业认知实习等方式完成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学生在校内进行模拟综合实践,校外则去企业跟岗实习,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提高。本阶段的学习安排在第五、六学期。第三阶段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后,在企业能独立完成顶岗工作。本阶段的学习安排在第七、八学期,学生在企业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跟岗实习后,可以独立进行工作,真正实现顶岗实习。
工学交替:在深度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企业冠名班的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都需要企业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和强化校外实习管理,在工学结合深度上寻求增量。工学交替能更有效地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素能一体:是指除了教学内容上注重能力和技术外,学校和企业均有意识地通过教师、管理者的引导和学生自身实践认知,将商务伦理和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职场适应能力和职业人文素质,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合格的从业人员。
(二)依托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课程分为三大平台,具体见图2。
职业人文素质平台,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案。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系统化素质教育训练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人文精神熏陶、思维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等。
专业技术平台,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岗位工作(生产)过程特点精心打造的满足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要求的多功能教学环境。具有典型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生产化学习情境,能实现企业文化和职业素质的渗透性教育;能满足“学做合一”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能开展项目化教学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实训。
现代技能平台,主要是指通用技能课程和实操训练,包括外语(语言)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以及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写作、表达与沟通、礼仪与交往等课程,健全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
这三大平台的教学融入冠名企业特色,校企合作定制核心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并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适时调整。例如,嘉里大通物流公司在浦东机场保税区的业务量大,需要航空物流集运人才,因此企业定制课程以航空运输代理及供应链运作为主;根据自贸区“大物流、大通关”的发展需求,增加商品认知与归类、报关报检实务、电子商务等课程的比重;另外,针对物流金融化的发展趋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提供相应的会计基础、国际金融等课程,为培养符合自贸区大物流发展的专业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重点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手打造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模块进行。学生通过企业认知实习、企业跟岗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具体见图3。
通过校企合作效应,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已超过60个。校内实训中心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把行业企业的真实业务引入实训项目。2013年,创新建设了商贸物流文化展示厅,目的是用商贸物流的行业标准和专业文化来影响学生专业人文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提供一个有思想、有人文精神、有文化内涵的实训环境和氛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人文素质。
(四)以“课证融合、课赛一体”为准则,全面推行课程的项目化、情境化教学改革
专业的深入建设不是止于校企双方的领导制定方针战略,还需上下一心的执行,课程建设水平将展现专业建设水平。以此为指导思想,规划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设路线,以2008年成功获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的《国际商务单证》为示范引领,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展开全面改革,联合校企双方师资,采取精细化管理,设计框架见表1。
三、基于校企协同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效
(一)产学研一体,师资能力显著提高
该专业团队拥有一名上海高校教学名师;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级教学团队;《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于2011、2013年获评为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2013年获“第二届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大比武”二等奖;获批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国际物流)。
(二)专业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在全国予以推广
联合行业企业专家,5年来编写6套物流管理及专业群系列教材,全国发行量达数百万册。主编的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考证教材(全国首创)已成为全国数百所高职院校通用的专业教材,使用者近70万人。
2014年该专业还承担了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子项目——“国际货运代理”的建设工作。同年,“基于行业需求,服务行业企业,对接行业标准建设高职商贸类专业”教学成果获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依托校企合作,对接行业标准,制订的专业体系、课程标准被全国推广应用
作为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关行业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关协会理事单位,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报关协会、台湾关税协会、欣海报关公司等共同举办了国际通关人才培养研讨会,三方联动研制行业企业人才的标准。同时该校也是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人才培养基地,参与了国际货运代理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
(四)校企合作共推“课证融合、阶梯式课赛融合”,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
学校是全国商务单证员考试中心、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证中心、全国外贸物流考试考点、报关水平测试考培点,利用这些优势来进行校企合作,重组教学内容,对接考证标准,实施“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
阶梯式赛事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校企合作引入真实业务,面向校内全体专业学生,开展校内竞赛,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第二级是校企合作备赛,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学生参加上海市、全国竞赛,师生都得到进一步锤炼;第三级是学校在充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的基础上,校、政、行、企合作,学校牵头组织、承办上海市乃至全国竞赛,本校的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并辐射全国。通过这种阶梯式赛事引领,有效实现了“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自2010年至2014年,学校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已获两金两银两铜的好成绩,近几年在全国、行业及省市级竞赛中获奖250余项,其中一等奖近40项。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职业证书持证率高,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参 考 文 献
[1]曹毅.基于战略缺口假说的校企联盟动因分析[J].职大学报,2011(2):111-114.
[2]梁雪松,郑雅萍.校企联盟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研究:协同教育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5):59-63.
[3]肖香龙.基于协同理论的多元平台校企协同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39-42.
[4]杨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2):193-194.
[5]邹瑞睿,刘明星.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11):14-16.
[6]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7]孟军齐,姜洪.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物流技术,2014(2):38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