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听说能力为重点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2015-05-30张悦
张悦
【摘要】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进行顺畅的交流,并能在社会上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的职责就是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就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以便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关键词】听说能力 高职英語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9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步伐也逐渐加强,很多的中外合资的企业落户中国,这就对英语的人才需要提供了广宽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学校培养出能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流畅的用英语进行工作处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听说能力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影响着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使用,不利于学生日后走入社会。故此,本文详细分析了高职院校听说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听说英语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的英语听说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对于英语词汇、语法和阅读的培养上,而且侧重应试技巧的训练。这主要是受英语考级的影响,学生都普遍的把精力花费在阅读和背诵单词上,而忽视对于听说能力的训练。导致即使学生通过了六级或是八级仍然是不敢开口和外国人进行顺畅的交流。此外,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师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课程的讲解方式停留在不断重复和不断模仿的层次上,教学方法欠缺多样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听说的兴趣,从而学生对听说能力的习得也没有引起重视。
(二)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不足
英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与中国截然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听说课程的时候,由于欠缺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产生对一些句型和词汇使用场景的曲解,从而缺乏使用语言的语境体验感。尤其是在讲英语的时候,有很多时候对话中会出现一些习语和俚语,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不利于学生对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队伍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有很多教师都会借助多媒体进行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展示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听说课程,方便学生学习英语口语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而多媒体对于教师的要求就会提高,如果有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就需要教师进行大量资源的准备。由于教师的科研任务重,这方面的准备就会欠缺,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多措并举,促进英语听说训练教学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说英语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授课的内容,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课堂讨论,由教师进行引导,训练学生对课文句型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讨论,由小组一人来代表发言,然后通过教师做点评,从而提高学生讲英语的水平。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的最佳方式,在实际的场景中增强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实地购物活动,在实际的活动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并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教师可以根据实地的情况组织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全程观察学生的英语使用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指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英语机构合作组织英语活动,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
英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语言的使用语境,帮助学生提高使用语言的精确性。因此,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将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相应的比较,在价值观、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多给学生输送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的语言背景,并激发学生对英国的文化产生兴趣,以便于更好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四)优化高职英语师资队伍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质量,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听说技能的提升,与时俱进时刻与国际接轨。不断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定期的参加英语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学校也要完善教师的评定制度,严格设定教师队伍的准入标准,提升对教师聘用的资格要求,确保教师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三、结束语
总之,英语听说教学的改革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水平,以便学生能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齐迹.论以听说能力为重点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价值工程[J].2012,(6):233.
[2]叶心怡.以听说课程改革为重点的英语教学改革.外语[J].2010,(1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