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革命传统 弘扬地雷战精神

2015-05-30姜艳英

文化产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阳胶东抗日

姜艳英

摘 要:地雷战是海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伟大创举。海阳人民不畏强敌,自制土雷大显神威,谱写了一部壮烈的抗日史诗,铸就了“坚忍不拔、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地雷战精神”。

关键词:抗日战争;地雷战;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海阳地雷战精神的形成

海阳地雷战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海阳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为地雷战精神的产生提供了丰厚土壤和前提条件。海阳人民特别能吃苦耐劳,不畏强暴。1910年,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海阳2万多民众发动了历时半个月之久的抗捐反绅斗争。1919年,海阳人民又成功发动了一次反盐务斗争。在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海阳人民追求光明、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的革命斗争精神,为海阳地雷战精神的产生提供了丰厚土壤和前提条件。

(二)海阳境内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是地雷战精神形成发展的力量源泉。1926年9月,经宋海艇介绍,海阳小纪夏泽村的教员孙杰三(又名孙克俊),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海阳县的第一名党员。并于1928年在小纪夏泽成立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发展党员十余名。革命的种子在海阳生根发芽,并在曲折中成长壮大。截止1939年6月,海阳拥有党员1007名。1941年,全县共建立村级党支部144个。地方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海阳抗日地雷战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海阳人民抗日斗争的革命实践,是地雷战精神形成的有效载体。

1、抗日烽火在海阳燃起。1939年4月,日军空袭海阳。1940年2月,日军从青岛侵入海阳行村,驻守海阳的赵保原和秦毓堂部等国民党顽固派溃逃、不战而降,致使日军很快攻入县城,并在凤城、鲁古埠、大山所、行村设下据点,对附近村庄进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海阳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抗日战争,抗日烽火在海阳燃起。

2、海阳军民反分裂投降斗争的胜利。l941年3月,赵保原、秦毓堂、蔡晋康等投降派,对海阳及其根据地实行联合进攻,企图分割胶东抗日根据地,隔断胶东区与其他抗日战略区的联系。面对严峻形势,海阳军民配合山东纵队许世友的清河独立团进入胶东,先后发动了郭城、发城围歼战等十多次战斗,歼敌2万余人,取得反顽斗争的胜利,大大削弱了顽固派的军事力量,壮大了胶东抗日武装。

3、艰苦的反扫荡斗争铸就了地雷战精神。1942年冬天,日军为了占有胶东这一重要的战略地区,打通烟台、青岛之间的交通,集结兵力1.5 万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式大扫荡。马石山西侧的海(阳)莱(阳)边区,成为敌我顽三方斗争的最前线。海阳军民的抗战进入了异常困难的“反扫荡”时期。1943年春,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全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会议上,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县大泽山民兵利用地雷杀伤敌人的经验,参谋杨兆龙现场传授了埋雷的基本方法,并发给各区数枚地雷。从此海阳民兵认识了地雷,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艰苦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中铸就了地雷战精神。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地雷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坚忍不拔、勇于担当的拼搏精神。在抗战中,侵华日军丧心病狂,在海阳大地上制造了多起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据统计,仅在1940年至1942年间,日伪军烧毁房屋6543间,杀害党员干部群众1300余人,抢走粮食362.89万斤,抓走群众4822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灭绝人性的残酷扫荡,海阳人民没有被强敌屈服,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舍小家顾大家,不怕牺牲,以顽强的毅力,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抗争和英勇的拼搏。八年抗战,海阳民众付出巨大牺牲。为国捐躯烈士1235人。全县支前民工达3.23万人次。先后被授予海阳“民兵工作模范县”、“战斗模范县”光荣称号。涌现出胶东区级及以上英模单位20多个,民兵英雄、模范、爆炸大王等各种英雄150余人。

(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敌强我弱,装备及其落后的不利形势下,在制造地雷原材料极端缺乏的情况下,海阳军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握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根据敌情的变化和作战的需要制造和改进了“石雷”、“子母连环雷”、等30余种雷和不同的埋设方法,使敌人防不胜防,屡遭雷轰。粉碎了日伪军打通烟台、青岛、交通线的阴谋,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日抗战爆发后,在党组织的倡导下,海阳儿女响应“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的号召,不分男女老幼,积极参加妇女抗日救国会、抗日救国民运会、农民抗日救国会、职工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新的长城。同时,海阳军民服从大局,积极支援胶东其他地区的抗战。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为蓬莱、蓝村等周边县的民兵和部队培训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其它地区的抗战。

三、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地雷战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站,深入宣传弘扬地雷战精神的理论成果,向群众展演展播电视剧《地雷战传奇》、《地雷战传奇之剿匪锄奸》以及现代京剧《地雷战》等艺术作品,充分展现革命历史,生动再现感人事迹,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营造全社会崇尚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践行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

(二)依托地雷战精神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干部党性教育高地。充分利用地雷战精神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建好地雷战纪念馆、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和地雷战遗址开发项目,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干部党性教育高地。创新党性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将党史、胶东抗战史、海阳地雷战历史等专题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第一课,创新教育方法和学习形式,增强地雷战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传承、践行地雷战精神。

(三)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培育文明风尚。围绕弘扬地雷战精神,精心设计载体,吸引群众参与,组织开展“弘扬地雷战精神、争做时代先锋”、“创先争优”、“根植群众、服务基层”等系列活动,用红色文化激励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拼搏争先。

猜你喜欢

海阳胶东抗日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抗日英烈马威龙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
海阳核电1号机组非核蒸汽冲转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