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对战争的幻灭

2015-05-30杨一宁

大观 2015年8期
关键词:亨利海明威武器

摘要: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成功地描绘了主人公亨利对战争的幻灭过程。通过主人公的悲剧,作者向读者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亨利;战争;幻灭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一生经历坎坷,参与了许多次战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死亡的压抑,对战争的残酷与破坏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与认识,《永别了,武器》作为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成功的刻画了亨利的人物形象,通过亨利对战争的幻灭过程,海明威深刻又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对人性的伤害。

一、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概况

众所周知,海明威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主要是参考了他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1917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国会发出申请,要求批准美国的军队参与到援助欧洲盟友的军事行动中。同年,19岁的海明威自愿地报名参军,来为国服务。他和许多同期的年轻人一起被送到了意大利战场。海明威没有被投入最前方的战斗中,而是被派往红十字会,担任了一名救护车司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海明威还是与战争有着十分密切的接触,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它所带来的死亡与破坏。作为对战争的反思,海明威创作出了《永别了,武器》这部传世之作,而其中的主人公亨利,就是海明威以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为原型所创作出来的。

二、亨利对战争的幻灭过程

总的说来,小说中的主人公亨利对战争幻灭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刚参战时的兴奋和激动;第二阶段,对战争失望和厌恶;第三阶段,对战争彻底的绝望和逃脱。本文讲从上述三个阶段来加以逐一分析,剖析各个阶段亨利的思想感受和心理变化过程,来揭露海明威隐藏在其中的战争反思和感悟。

(一)开始阶段的热情与希望

在小说的开始阶段,主人公亨利是自愿地参加了战争中来的。他也参加了意大利的军队,为意大利的军队开救护车抢救伤员。这场战争虽然不是在他的祖国,美国展开的,但是出于对战争的好奇和对荣誉、胜利的向往,亨利还是积极主动地参加了进来。与当时很多的年轻人一样,亨利对战争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被政府的宣传冲昏了头脑,盲目地参与到了战争中来。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参与战争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我当时人在意大利,并且我会讲意大利话。”此时的亨利就如同1917年的海明威一样,盲目而热情,对战争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他不懂得战争的残酷与可怕,只是一心向往着能够在战争中建功立业,赢取无上的光荣和荣耀。

诚然,战争中是有着巨大的荣耀与成就,但那是建立在对社会巨大的破坏和无数战士的伤亡之上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人在战争中能够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他需要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巨大的,甚至要付出他的生命与青春。对于刚刚加入战争的亨利来说,这却是他从来都不曾想到的。他是一个年轻,热情,友好又真诚的好小伙,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希望,所以在刚刚参加战争的时期,他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快乐的。他对未来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和梦想的。

(二)对战争开始失望与厌倦

然而不切实际的梦想终有破灭的一天。在经过了短暂的快乐时光之后,亨利开始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真实的认识,他的战争热情也开始逐渐冷却,消逝。他的战争经历逐渐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失望和厌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在这场战争中,没有真正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捍卫民族利益的自豪感。战争在开始后不久就进入了相持阶段,双方的士兵们开始了漫长而乏味的“壕沟战”;虽然双方你来我往,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个时期的意大利军队中,开始弥漫着一股失望和厌恶的情绪。

即便如此,亨利还是没有打算放弃。他已经在军队中度过了几年的时光,建立起了比较牢固的人际关系。让他离开军队,他反而会有一些迷茫和失落。所以尽管他此时对战争已经十分失望和厌倦,他仍然留在战场,和他的战友们呆在一起。

在战争的初期,亨利对战争带来的死亡与痛苦并不十分了解,他甚至愚蠢的认为:“干救护车这种工作是不会死的。”然而在后来的一次事件中,他对死亡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前线的一次任务中,亨利被敌人的迫击炮击中,险些丧命。“我努力呼吸,可是没法子呼吸,只觉得灵魂冲出了躯体,往外飘,往外飘,一直在风中飘。我的灵魂一下子全出了窍,我知道我已经死了,如果以为是刚刚死去,那就错了。随后我就飘浮起来,不是往前飘,反而是溜回来。我一呼吸,就溜回来了。”

虽然亨利侥幸地逃过一劫,但是他的同伴帕西尼却没有那么幸运。他被弹片炸弹了双腿,在痛苦的挣扎和呻吟中,慢慢地死去。亨利虽然自己受了重伤,还是尽自己所能地想去帮助帕西尼。然而在那样的条件下,他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帮帕西尼止血罢了。在他昨晚之前,可怜的帕西尼就已经死去了。无奈而又痛苦的亨利在同伴的帮助下,坐上了救护车,离开了战场。

尽管亨利需要忍受伤痛的折磨,但是他接下来的日子过得倒也不坏。他住进了医院,身边还有着爱人凯瑟琳的陪伴,远离了充满痛苦与死亡的战场。在这段期间,他的战友们不断地来看望他,给他带来前线的消息。虽然他暂时地离开了战场,可是他的心却依然没有彻底地离去。尽管此时的亨利已经厌倦了战争,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但是他还是没有逃离战场的准备。他依然保有作为军人的责任感,依然挂念着前线的战友们。战争依然是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伤愈后不久,亨利就再一次地返回了战场。而这时,战场上的形势已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德军在前线取得了几次重大的胜利,意大利军士气一落千丈。人们普遍对战争充满了悲观情绪,完全没有了取胜的希望和信心。亨利这时候也对战争有了更加充分和深刻的认识,他已经完全地放弃了刚参军时对荣誉和胜利抱有的幻想和向往。此时的他,“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在他的心中,“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他已经对战争完全的失望了,此时的他一心只希望能够赶紧结束,然后回到爱人的怀抱。

(三)逃离战场和对战争的幻灭绝望

不久之后,亨利的战争历程就步入了第三个阶段:逃亡与绝望。当他带着意大利司机们从战场撤退的时候,他们遭到了意大利部队的攻击,司机艾莫被击中,并死在了亨利的面前。这时的意大利士兵们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在恐惧与绝望中他们甚至向自己人开火。无奈的亨利只能和同伴一起逃离了现场,甚至没机会埋葬艾莫的尸体。在战争中,死亡是很常见的。但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却是无比的悲哀与残酷的。战争中,同一阵营的人们本应该唇齿相依,生死相伴,而此时的人与人之间只剩下了本能的杀戮与反抗。

在接下来的撤退途中,亨利又遇上了意大利的宪兵队。他们抓捕撤退下来的军官,不加审问就执行枪决,以此来威胁士兵们不要逃亡。亨利目睹了意大利宪兵的蛮横与残暴,无奈之中只能跳河逃生。此时的亨利感觉他已经重获新生,与战争划清了界线,“愤怒在河里被洗掉了,任何义务责任也一同洗掉了。”

对一个战士来说,战场上的荣誉是十分重要的;很多的战士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对于此时的亨利来说,一切都已经变得无所谓了。他的荣誉、责任、义务以及他和战争的联系都随着河水漂到了远方。逃避责任是可耻的,但是当责任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的时候,逃避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亨利逃离了战场,带着爱人到了远离战争的瑞士,过起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似乎他已经远离了战争对他的影响。然而世事难料,凯瑟琳却在生产的过程中大量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亨利的希望破灭了,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而这样的绝望和失落,也可以归因于残酷无情的战争:没有战争的影响,他和爱人也不会陷于这样的境地。亨利对战争的幻灭达到了顶点:战争不仅可以杀死战场上的人,也可以伤害到远离战场的人。在战争中,没有人是真正安全和幸福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成功地塑造了饱受战争摧残的主人公亨利这样一个坚强勇敢而又困惑绝望的英雄形象。通过亨利对战争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幻灭过程,海明威深刻地向人们揭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伤害。他以此号召人们要对战争进行彻底的反思和觉醒,要把反对战争作为一项重大而深远的事业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全人类终于可以向武器道一声“永别”。这对我们当代的人们正确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开展反战活动,是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孙敬礼,周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冯冬慧,冯伟.浅析海明威的反战思想发展三部曲[J].辽宁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9.

[3]徐小凤.海明威风格之成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李燕.谈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的真实观[J].外国文学名作欣赏2008.

[5][美]恩斯特·贝克.迷惘者的一生一海明威传[M].林基海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6]李亚白:论海明威的生命意识[J].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l(06).

[7][美]恩斯特·贝克.林基海译.迷惘者的一生一海明威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8][美]恩斯特·贝克尔.林和生译.拒斥死亡[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杨一宁(1983 -)男 河南工程学院外语系助教,河南洛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亨利海明威武器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找找看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大公鸡亨利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找找看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