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2015-05-30董琦刘祥哲

文化产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大学生

董琦 刘祥哲

摘 要:创业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表现出素质教育的宗旨。其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激发大学生创业观念、塑造创业心理品质,使其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栋梁之才。本文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观点,深入分析了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必要性,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更具针对性的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教育;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必要性

首先,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才的定位与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要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必须以拥有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和团体为基础。这种需求从客观上要求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向,提供大批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以逐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培育创业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大学生首先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在创业过程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创业精神的培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弘扬。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其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创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

再次,培养创业精神是落实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高等学校在素质教育培育观念的引领下,不断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培养一个稳定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创业团体,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不断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能结构,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因素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一是企业没有自主生产经营的权力,二是没有透明化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就束缚了创业精神的产生和发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所以创业精神的培养与市场环境紧密相连。

另一方面是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创业课程设置陈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师资和场地设施都很难得到保障,根本无法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第二,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从目前的师资状况来看,高等学校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三,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缺乏,大学生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运行平台,这就很难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

三、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进行创业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相结合。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将创业发展方向与国家的建设需要结合起来。理想教育是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目标的确定就是人生理想的具体化。创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将创业理想转化为大学生奋斗的动力源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务实的创业目标,通过创业理想教育,使大学生将自主创业作为自己人生的长期奋斗目标,以远大的理想为引导,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才能创业成功。

(二)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把创业理想信念、创业价值观念,通过创业文化传播给大学生是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的重要目标,并最终转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活动的背后是创业文化的支撑。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也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的文化,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能促进创业理想信念的树立和提升。”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建立新的创业教育观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前提,这种新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观。创业教育首先要建构起一种系统的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鼓励学生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传授各种社会经验。二是活动观。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发展空间。三是组织观。创业观的教育要建构起一种多层次的、变化多样的教学组织关系。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可以使创业教学过程由从封闭趋向于开放。当然,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重点是教育者要做出符合创业教育教学要求、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模式。

总之,创业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体现在创业和就业的层面上,同时还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广义上讲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时代缩影和时代体现,也是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因此,我们要从民族发展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来不断认识和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蔡琴雅.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2(5)

[2]蔡毅强.当前大学生创业观的内涵与形态特征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1)

[3]陈洪凯,徐平磊.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2)

[4]程文忠.建设创业型大学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5]邓汉慧.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6]李双贵.人本思想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大学生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