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15-05-30孙丽刘永臣常绿

成才之路 2015年8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实验教学

孙丽 刘永臣 常绿

摘 要:为了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构建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培养体系,主要从创新观念、柔性制度保障、特色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本 ”管理体制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从师资队伍培养、课程设置更新和实践环节创新三个方向进行创新建设。经过强化建设和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是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学院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内涵,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车辆与交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车辆工程实验室、智能交通运输实验室、交通实训中心等三大组成部分,共有十四个实验分室、一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一个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一个具有一类资质的汽车修理车间以及整车陈列区、汽车拆装区、发动机修理区、汽车4S实训区等。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结合车辆与交通实验中心建设,主要从观念、制度、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进行体系改革与创新。

1. 创新观念

教育观念是影响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和不断创新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开拓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结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开设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不断更新实践方式和实践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柔性制度保障

进行柔性化管理,重视评价体制改革。建立柔性化、弹性大的管理制度,结合示范中心的实际情况,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分别创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体制,实验指导教师的评价分两个方面:(1)实验教学的设计、材料准备,其中以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为主要评价对象;(2)实验完成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如果学生的方案有新理论、新方法,即使最后没有得出成功的结果也要积极鼓励,改变片面考察学生的出勤、实验报告完成等。

3. 突出特色

地方高校要较快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指导下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全局出发,分析自己学校的实际,确定学校的类型、性质、规模和人才培养规格等,并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途径、教学过程等方面发展自己的专长,从而使自己的学校办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来。

4. 以学生为本

确立“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使管理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还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出灵活调整。在充分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和“目标化”管理,即为7或 8个同学配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导师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一套培养计划,实施“目标化”管理和过程监督,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实验教学方面也可以在正常课程之外,根据学生的培养计划,临时增加实验内容,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各项技能竞赛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

1. 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高水平的人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和科研队伍,才能建设成高水平的示范中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示范中心在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过程中,注重培养具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此外,积极培养与引进学术带头人,以人才梯队建设带动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研发和人才培养任务。而且中心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实践,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与企业结对进行科研活动,不但可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更能拓宽其知识面,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

2. 更新课程设置

(1)优化教学体系。示范中心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的理念,努力构建创新平台。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向车辆技术市场、交通行业和物流业三大产业,以学科基础认知、专业核心能力、科技创新为三个层次,以车辆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营销与服务、车辆总成零部件设计制造、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交通规划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为六大能力模块,构建“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更新教学内容。在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优化、更新与开发。重组与优化过程中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课程比例。此外,应认真总结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创新和改革经验和成果,跟踪最新的车辆、交通运输及物流技术;鼓励教学经验丰富、教改成果突出的教师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实验设备特点,编写出版实验教材。2006年,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出版了“汽车维修工程实训指导”等八部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书75本。

(3)改革教学方法。中心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依托开放实验管理系统,实现多级开放的管理模式。注重教材、仪器、操作过程、数据分析、课件的有机结合,师生间形成零距离、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心确立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即:从指定性向自主性转变,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学生可自主性选择实验项目、开发新的实验项目、挖掘研究课题并在实验室中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解决新课题;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充分利用网络、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能够自主学习。

3. 实践环节创新

(1)跨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创新性培养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最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项教学任务,示范中心开展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一个毕业生同时由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指导,团队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例如,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课题“汽车车身覆盖件模具设计”由车辆工程、模具、机械设计及制造三个专业的老师同时指导。这种方式将“个体”指导模式转变为“群体”指导模式,学生可以自觉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主动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跨专业毕业设计,为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指明了一条新路。

(2)“产学研”联合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被当今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培养素质全面,既有理论又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培养出了不计其数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也使产业部门的高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示范中心也开始尝试“产学研”教育,将课程教学的时间尽量安排到前六个学期,在第七个学期开始,一边学很少的课程,一边开始毕业设计工作,第八个学期结合学生的研究方向到企业进行实习,再带着研究方向和问题去生产实践,解决好问题之后再用于生产实践,而且大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四、培养成效

车辆与交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实验教育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以来,中心年均完成实验人时数18.6万,为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扬州等周边地区高校、技术学校及社会相关行业培训、考核车辆、交通、物流类人才年均5 000人;学生依托中心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92 项,其中省级立项 6 项;120 余名学生参与了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理论力学竞赛、全国航模比赛、江苏省机械创新比赛、淮安市“瑞特”杯电子设计大赛、淮阴工学院“未来工程师”杯AutoCAD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中 获奖100多人次。在2009年5月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中,中心同学夺得一等奖,学校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

我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改革,已成为本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心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是我院最具特色的实验室之一。在示范中心建设中,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跨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联合教育”两大实践创新,为普通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拓,屈波.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2]何新华,陈志武.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

[3]魏伟,魏岚婕.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08).

[4]李国刚,张育钊,凌朝东.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12).

[5]王莉贤.创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化学试剂,2009(12).

[6]鲁越青.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以绍兴文理学院的探索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0).

[7]张宇林,严石.构建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04).

[8]许业河.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6).

[9]王犹建,黄浩锋.论地方高校2C+2T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3561 (2015)08-0004-02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