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衣冠的先行

2015-05-30王一开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祭孔衣冠汉服

王一开

“汉服”,指在历史的传承断代中汉族民众所一直坚持的,并在当代努力自发重拾与复归的中华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因此引出的“汉服运动”,则是指在当代倡导“文化自觉”的社会背景下广受关注的这一民族服饰文化运动和社会现象。通过梳理“汉服”和“汉服运动”的脉络,考证它的由来,可明晰其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的自醒和复兴。

汉服的定义及其形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约性简称。此前又被称为“衣裳”、“汉衣服”(《汉书·西域传·渠犁传》)、汉衣冠、“汉装”(《清史稿·宋华嵩传》)、“华服”、“唐服”(《新唐书·吐蕃传》《旧唐书·回纥传》)等。是指是从黄帝即位(越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17世纪中叶,满清入关并施行“剃发易服”),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汉民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而形成的礼仪衣冠体系。

尽管历史上的汉族曾经穿着过很多形制、款式和风格的服饰,很难用某种或某类服装样式予以完全概括,但汉服的形制特点仍被简略地归纳为:交领、右衽、宽衣、大袖、博带、不用扣、以纽带系结,偶尔也兼用带钩等。

汉服的构成要素为:衽、裾、袂 、领、缘。

“衽”是汉服的衣襟,汉服的显著的特点就是衣襟为右衽。“据”是汉服的前襟,汉服可根据“裾”形态的不同分而为“曲裾”和“直据”。“袂”指汉服衣袖,根据不同的生活、劳作需求可调整宽窄。“领”是“汉服“的领子,形式有圆领、交领和U字形领。“缘”是汉服衣襟及衣摆处的镶边,色泽多华美。

汉服运动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称。从国家层面来说,于国家,有礼服文化。历朝历代对出席重大场合的着装要求都有明文规定。即使在中华民国时期,国家也对礼服做了详细的规定。

从民族民俗层面而言,于人民群众,有节庆服饰文化。节庆服饰是人们欢度节日,表达喜悦心情的重要媒介,也是反映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汉服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收获

汉服运动主要以网络阵营。通常汉服爱好者们首先在网络上进行社区建设(如“汉网”、“天汉网”),就每次活动进行策划和思考,之后相约,共同在现实生活中。将有关复兴“汉服”及“汉文化”的理念付诸实践。

汉服的历程可追溯至2003年9月,汉服爱好者首次在网络上传了自己身着“深衣”的照片,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同年11月,汉服爱好者第一次身着汉服走上大街,引起巨大关注。自此,“汉服”逐渐成为媒体所关注的关键话题之一。

2004年至2010年,在中国各主要城市,汉服爱好者在休息日或节日身着汉服参与聚会活动的行为日益频繁。并取得了一些正面的进展。

2007年4月,天涯社区、汉网等2O多家网站联合发出倡议,主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采用“深衣”汉服为礼仪服饰,希望中国代表团能穿汉服参加开幕式。2009年5月,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 “周制太学生”款式的汉服毕业照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在汉服运动的不断发展完善下,汉服的形制也趋于逐步规范化,由最开始的个人想象或借助于古装剧照到现今有如“中国妆束复原小组”的专业团队致力于汉、唐、东晋、宋、明等历代汉人服装的“复原”。

虽然在汉服运动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很多质疑,但是总体来说,汉服运动依旧在稳步前行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收获。

2004以前,由天津市政府在文庙举办的官方祭孔活动中所有的祭服、礼服均为“清装”,直至汉服爱好者孤身一人穿汉服参加,犹如长钟敲响,人们这才把目光放到这场祭孔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服装礼仪和民族文化上的强烈反差,引发深思。最终,在一片“汉服祭孔”的强烈呼声中,2012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3周年纪念日,仪式首次采用“汉服祭孔”。直至2013年9月28日秋季祭孔大典,不再使用清代服饰,祭孔者均着新制汉服,主祭官、陪祭官、执事也身着汉服祭祀。

结语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这个对整个汉民族服饰的统称,是汉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代表性服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而因它引起的汉服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民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条支脉;是国人在寻根历程中的一场回归,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祭孔衣冠汉服
汉服新“江湖”
衣冠中国:循礼与寻美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上台说汉服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