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企合作下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育人新模式
2015-05-30马佩佩
摘 要: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现多样办学方式的有效载体。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探索资助育人的新模式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的领域。本文在校企合作的视角下,探索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的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新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卓越的职业教育资源,把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文件精神,利用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双方的协同合作,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共同推进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在我国各层级资助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基本建立“奖助贷、勤补减”的资助育人系统,即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以高等职业院校校内设置的奖助学金为辅助的一系列资助模式,从而通过制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资助育人工作不单单要解决其学业和日常生活的经济困难,更应该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提升其竞争力以自立自强地生活。
校企合作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啟示作用,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资助育人的新模式。
1 现行的资助育人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1 资助投入有限
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每年约有3700多万人次获得资助。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获得的资助来源以国家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包括事业单位提取的部分收入、金融机构的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的资金等。但是,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无法按照国家规定开展资助,有的只提供微薄的勤工助学、临时困难或突发天灾人祸的补助金,社会捐赠的资助金额更是不值一提。有限的资助只能单一地解决学费问题,或者基本的生活问题,甚至只能解决眼前暂时的经济问题,因此目前的资助投入还不能解决现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境。
1.2 资助形式单一
现有的资助形式主要以金钱为载体,暂时解决学习或生活的问题,却没有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出发,深入探索其真正的内心需要,资助形式显得单一机械。同时,获得资助的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或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评选程序获得资助,没有响应的偿还要求。单向赠送的资助形式不仅容易导致获得资助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吃苦耐劳精神的匮乏,而且容易限制获得资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其依赖性强,一心等待资助而不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现状。
1.3 资助认定困难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学生上报的家庭情况调查、地方出具的低保户证明、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等因素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难以估量,日常实际消费水平不易统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资助级别的判定具有主观性。在此现状下容易致使心态不良的学生滋生提供虚假材料、夸大困难程度、认为理当获得资助等不良现象和思想,部分学生的金钱观、世界观发生偏差。
1.4 资助岗位简单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勤工助学来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境,但应该是在完成个人学业和能力发展而有余力的前提下。在高等职业院校勤工助学等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申请和选拔的流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并用于解决其学习和生活的困境。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旨在经济补助,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及自主生活。然而,由于经费和岗位的局限性,勤工助学岗位常常是图书馆整理书籍、办公室复印资料、实训室清洁卫生等机械的体力劳动,这些岗位具有专业知识运用少、机械重复劳作多、占用学生整体时间多、被替代可能性高的特点,并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没有太大的作用。
1.5 资助成效薄弱
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下,绝大多数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经过努力拼搏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无法正视自我,存在依赖心理,缺少主观能动性,匮乏诚信感恩意识,这些消极的个性特征在资助过程中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同时,由于资助工作在操作层面上主要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没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获得资助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精神世界,导致资助成效薄弱。如何在有效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关键。
2 校企合作下资助育人新模式
校企合作下资助育人新模式不仅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而且将其成长成才的长期目标作为根本目的,深入挖掘资助育人功能,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
在校企合作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优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履行协议的条件下共同实现双方的目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了解和研究协议内容,积极了解企业结构和认识本专业发展前景,通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参与校企合作的资助模式。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此协议的保障下,通过自身拼搏脱离困难。在学校里努力认真学习理论,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积极参与岗位实践,娴熟地操练专业技能。
2.2 高等职业院校保障成长成才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利用2年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1年时间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享受国家各类奖助贷勤补减的资助,同时获得企业设置的企业奖助学金;在职期间,企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发放符合工作业绩的酬劳,补贴相应的生活支出和全勤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并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在企业实习期间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未来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积极联系优秀企业,拓展勤工助学的空间,以企业名称冠名培养班级,时刻以企业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用职业发展的视角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参与性,在具体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活动的项目化和社团化管理。
最后,高等职业院校各级学生工作人员在校企合作中,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习心理困境,培养其感恩诚信的品质,指导其顺利实习就业。
2.3 优秀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合作
优秀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积极参与双方合作。企业可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置企业冠名的奖助学金,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实习岗位。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锻炼和实践专业技能,巩固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企业为在校表现优异的学生发放专项奖金,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学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企业资助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讲解企业文化和精神,凸显资助育人成效。
3 探索校企合作下资助育人新模式的意义
在现行的高等职业院校资助育人模式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的金额和数量是有限的,离根本上解决凸显的经济、生活、心理、能力和就业等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探索校企合作下资助育人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充上述的不足。
3.1 新模式增加资助投入
通过协议保障,企业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助学金和奖学金。引入企业资助的金额对现有资助投入的来源进行补充,企业可提供稳定的资助来源,扩大资助的金额,增大受助学生的数量,能够充分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学习和生活等多重问题,同时提升其对专业职业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有更充裕的时间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3.2 新模式拓展资助形式
校企合作下的资助方式摆脱了常规的无偿捐赠式。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中,并通过自身的工作表现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从而缓解其经济上的困难。不符合企业工作标准的表现无法得到充足的资助,以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避免被依赖的意识所腐蚀。在岗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得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关注,而且得到企业的各层级领导员工的指引。如此一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3.3 新模式丰富资助岗位
企业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补充了高等职业院校有限岗位的问题,并且改善了机械单一的劳动方式。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育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专门人才。企业作为市场一线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能够提供的大量与专业紧密关联的工作岗位,并且提供技术娴熟的高级技工的指导教学,这恰恰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
3.4 新模式提升综合素质
企业除了在物质上奖励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以通过与高等职业院校协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综合素质。例如,职业技能比赛、文明礼仪大赛、主题演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自我认知的误区,了解企业优秀的文化传统,校企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和渗透,实现资助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升红.张稳刚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難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杨燕,陈平.构建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模式[J].高教论坛,2015(6).
[3]张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作者简介:
马佩佩(1988-),女,广东省茂名市,汉族,高校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是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