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营造
2015-05-30任丽
任丽
摘 要: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说来评论诗(主要是山水诗)。他认为诗有三种境界,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借景生情的为“情境”,托物言志的为“意境”。园林通过营造的“意境”则把升华了的自然山水风景又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了。园林中借景于意境的内涵,指出注重运用以文化与艺术的背景的借景手法,在意境的创造上可更胜一筹,强调借景手法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高层次的造园美学概念,分析了其在“诗情画意”、“以人为本”、“宛自天开”、“设计先行”、“动静虚实”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意义,借景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借景;营造
1 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的历史追溯
最早提出借景一说是在《园冶》一书里。园说则是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系统化地建构出造园理论体系。
“借”可分借景、借境两方面,其中借境便是《园冶》中技法之新的体现。借景包括“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5种借景方式,除此之外《园冶》中还提出了对于人文要素的引借,开辟了借景方式的新纪元。《园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概念,对于园林营造境界的界定,规范出园林营造所追求的景境效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的造园的实用目的着重在于游园的心态培养,园林是需要懂得鉴赏的人才能体会到园林真正的景境所在。
2 古典园林中借景的意境象征的寓意
中国园林的造景一方面是自然风景的提炼、概括、典型化;另一方面有参悟于绘画的理论和技法而以山、水、花木和建筑创为三度空间的立体布局。如果说,中国的山水画是自然风景的升华,那么,园林通过营造的“意境”则把升华了的自然山水风景又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这比在平面上水墨丹青的描绘,当然要复杂一些,因为造园必须解决一系列的实用与工程技术问题,也困难一些,因为园林景物不仅从固定的角度去观赏,而且要游动着观赏,从上下左右各方观赏,进入“景”中观赏,甚至园内之景,观之不足还把园林之景收纳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即所谓“借景”。所以,不能说每一座中国园林的规划设计都恰如其分地做到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而优秀的造园作品确乎能予人以置身画境,如游画中的感受。
3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异同比较
可以说“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灵魂”。意境的灵魂是通过有血有肉的四大造景基本元素——建筑、山石、水和植物组合,创造可以融合的空间体现出来。这些元素本来是自然赐予人类的,中国古典园林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遵从和敬畏;另一方面,中国的古典园林又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本身,而是于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理想中的自然境界,即“本于自然,但远远高于自然”。可以说“写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表达方式。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匠师们通过景观构景四大元素—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组合布景来表现,游憩者在其中可以寄托情感的,达到情景交融境界是其目的。因此,可以说“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灵魂”。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4 自然营造园林的意境
通过自然营造理想中的意境,主要有两种表述方式:
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不过是文人夸张的说法,这一拳一勺应指园林中的具有一定尺度的假山和人工开凿的水体而言,它们都是物象,由这些具体的石、水物象而构成物境。太华和江湖则是通过观赏者的移情和联想,从而把物象幻化为意想,把物境幻化为意境。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借助文字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叮咚、桨声唉乃,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之音,都能以“味”入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
圆明园内有“武陵春色”一景,即以模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而把一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的形象具体再现于人间。此外还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做直接的点题,而且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园林的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结构。正如钱冰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园内的游览路线绝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于迂回曲折中形成“渐入佳境”的空间序列,也就是有明显的空间组合和划分的痕迹。划分不留于支离破碎;组合又务求开合起承,变化而富有层次。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而又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练章法在这个序列中往往还穿插一些对比、悬念等手法,在合乎情理之中又出任意料之外。
5 结语
中国留下了许多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造园方面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有众多杰出范例被世界公认,在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园林中,无论是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及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思想及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纯的物质生活逐步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文化程度的提升带来了设计的发展,景观设计也在探索回归自然。计成总结后写成《园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园冶》中提出造景理法有九种之多,“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成为《园冶》中最经典的论断之一,“借”就是本文所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园林里的视野尽量最大化,布置不同的视觉中心,使人的目光在园中也可以放到園外,使远景近景尽收眼底。本文希望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分析结合实际项目的考察,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造园方式之一的“借景”,并从文学,历史等角度系统研究出“借景”理法出现的原因及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并完善“借景”理法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而,今天景观设计就不仅是的造园家,建筑家的事业,也是画家,雕塑家甚至文学家所应共同探索的伟大事业了。
参考文献:
[1] 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季荣.论包装策略在品牌记忆唤起中的意义[J].包装工程,2014.
[4] 施锜.“互文性”理论与设计叙事[J].包装工程,2014(12).
[5] 彭岳枫.基于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禅境空间与场所精神[D].首都师范大学,2014.
[6] 严戒愚,何征.意境在海报中的创意呈现方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4(16).
[7] 唐磊,薛蛟,刘畅.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导向系统研究[J].包装工程,2014(20).
[8]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